1971年夏天,一位革命老将躺在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提笔给中央写下了一封信,请求为自己几十年的冤屈平反。
他是谁?曾经在海南岛上撑起一片天,如今却落得如此境地。这封信送到毛主席手中时,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他现在在哪里?”
冯白驹这个名字,在海南岛的历史上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存在。他是那种从底层爬起来,靠着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硬生生在革命的腥风血雨里闯出一条路的人。
1903年6月7日,他出生在广东琼山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冯运熙是个石匠,母亲吴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靠着种地和操持家务养活一家人。
冯白驹小时候就显露出聪明劲儿,1916年在云龙高等小学读书时,和几个同学搞了个“同志互助社”,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就已经有点进步思想的苗头了。
到了1919年,他考进琼山中学,正赶上五四运动的风潮,他也没闲着,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还当上了骨干。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挺大,可以说点燃了他心里的革命火种。
1925年,冯白驹考进上海大夏大学预科,那时候上海可是个思想激荡的地方。他在那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被这种新思想吸引住了。
1926年9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回海南后,他开始组织农民运动,带着乡亲们闹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在海南大开杀戒,琼崖特委的领导人杨善集、徐成章一个接一个牺牲,整个组织几乎要散架。
关键时刻,冯白驹站了出来,临危受命当上琼崖特委书记。他挨村挨户跑,重建联络站,把几十人的队伍硬是拉扯到上千人。那时候他才20多岁,能担起这么重的担子,真不容易。
冯白驹接手琼崖特委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顿队伍。1928年,他组建了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后来又在1930年成立了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下边有7个支队。
这支队伍虽然装备简陋,但靠着灵活的游击战术,硬是在国民党围剿下撑了下来。不过,1932年是个坎儿,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围剿”,琼崖红军损失惨重。冯白驹带着100多人退到母瑞山,那地方山高林密,条件苦得没法说。
他们在那儿坚持了8个多月,吃的是野果野菜,睡的是山洞草地,天天还得防着敌人的搜捕。到最后,能突围出来的只有25人。这段日子被后人称为“母瑞山斗争”,冯白驹硬是靠着意志力保住了革命火种。
突围后,他回到琼山,和当地干部碰头,提出了“山不藏人,人藏人”的说法,意思是革命靠的不是地形,而是群众支持。这句话后来成了他在海南斗争的一个标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白驹的机会来了。1938年12月,琼崖红军改编成“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他当队长。
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登陆海口,冯白驹带着队伍在南渡江潭口渡口打响了海南抗日的第一枪。这仗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不小,等于向日本人宣示:海南不是好欺负的。
1940年9月,他重新当上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同时兼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总队长和政治委员。他带着队伍建了个美合抗日根据地,还办了琼崖抗日公学,培养了不少干部。
1944年秋,总队改编成琼崖抗日独立纵队,他当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期间,他领导队伍创建了白沙抗日根据地,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整个抗战,他带着队伍打了上百次仗,虽然没啥惊天动地的大胜利,但硬是让日本人没法在海南站稳脚跟。
解放战争时期,冯白驹继续带着琼崖纵队跟国民党周旋。1949年到1950年,海南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他指挥队伍配合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
1950年4月,海南岛终于解放,周恩来后来评价他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这面“红旗”在海南坚持了23年,从1927年到1950年,愣是没倒下,冯白驹的功劳是跑不掉的。
按理说,冯白驹这样的老革命,建国后应该有个好前程。可现实没那么简单。1950年海南解放后,他先是当了中共海南区党委书记兼海南军区政治委员,算是实至名归。
但没过几年,麻烦就来了。1952年,陶铸调到广东主政,他对海南的干部有些看法,觉得他们太“本地化”,不太听中央的招呼。这时候,“反地方主义”成了个大帽子,冯白驹首当其冲被盯上了。
所谓“地方主义”,简单说就是指一些地方干部更关注本地利益,而不是完全按照中央的步调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央要搞全国一盘棋,任何跟这目标不一致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
冯白驹在海南干了20多年,根基深,威信高,手下人也多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难免让人觉得他有点“自成一派”。1952年,他被调到广州,出任华南分局统战部长,表面上是平调,其实是把他从海南的权力核心挪开。
1957年,情况更糟,他被撤销了广东省委员会书记、常务委员和海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职务,直接下放到三水县干些基层工作。这对他来说,打击不小,毕竟是从指挥千军万马的高位一下子跌到边缘。
1963年,冯白驹又被调到浙江省当副省长,负责文教卫生这一块。这活儿听起来不低,但跟他在海南的地位没法比。他到了浙江后,工作上还算兢兢业业,但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特殊时期一来,老干部普遍不好过,冯白驹也没能幸免。他被贴上“地方主义”的标签,过去的光辉事迹没人提了,反而成了被批判的对象。那几年,他基本上是赋闲在家,日子过得挺憋屈。
到了1971年,冯白驹已经68岁,常年疾病缠身。冯白驹不甘心带着一身冤屈离开,就给中央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具体内容现在不好找,但大概是申诉自己在“反地方主义”问题上的遭遇,希望能有个公正的说法。他在信里回顾了自己从1926年入党到1950年解放海南的经历,强调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贡献,请求中央重新审视他的案子。
这封信辗转到了毛泽东手里。毛看到信后,随口问了一句:“他现在在哪里?”这句话听起来挺平常,但在那时候却不简单。1971年的毛泽东,已经很少直接过问具体干部的事了,他这一问,底下的人重视起来。
当时冯白驹在浙江,身体状况很差,中央得到消息后,很快就有了动作。1971年8月,中央派专机把冯白驹从杭州接到北京治疗,这待遇在当时可不低。
到了北京,他住进医院,一边治病一边等着组织上的结论。1972年,周恩来亲自批示,要好好照顾冯白驹,还让人查清他早年的一些问题,比如1937年在广州被捕的事。这次被捕后来被证明没啥政治问题,算是为他洗掉一个污点。
1973年7月,浙江省革委会和中共浙江省委开了个会,专门讨论冯白驹的问题。会上得出的结论是,他1937年的被捕没啥大毛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这等于部分澄清了他的名声。
不过,完整的平反还没来得及落实,1973年7月19日,冯白驹在北京去世,享年70岁。他走的时候,案子还没彻底了结,心里多少有点遗憾。
冯白驹去世后,他的平反问题一度被搁置。特殊时期结束,1978年以后,中央开始大规模为冤假错案平反。冯白驹的案子也被提上日程。
1983年2月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文,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文件里明确提到,冯白驹在“反地方主义”问题上受到的批判是错误的,他对海南革命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这份迟来的认可,总算给了他一个公道。
平反后,冯白驹的家人和老部下都很欣慰。他的妻子王业熹和几个孩子一直坚信他是清白的,这下终于能抬头做人了。
海南那边也开始重新纪念他,修了冯白驹纪念馆,还立了雕像。他当年在母瑞山、美合、白沙这些地方留下的足迹,也被整理出来,成了革命教育的一部分。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