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0中国跨境卖家被告,索赔金额高达28亿

作者丨Bao

编辑丨Shadow

9月,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一份编号为1:25-cv-06629-AKH的案件卷宗被公开,其内容迅速在中国跨境电商圈引发震动。

中国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玛特(POP MART),一次性将超200多家中国企业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预估高达4亿美元。

这场“百企诉讼”是历来被告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法律诉求最严的一次跨国知识产权行动。

图源:网络

这并非一次常规的商业纠纷。这起诉讼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侵权与反侵权,而是对过去十年中国跨境电商野蛮生长模式的一次清算。它清晰地表明,依赖信息差、模仿和低成本制造优势的“搭便车”模式,其窗口期正在迅速关闭。

泡泡玛特发起大规模海外维权

要理解这场诉讼的商业逻辑, 需要评估其核心标的——LABUBU的资产价值。

LABUBU来自品牌泡泡玛特,创意来自于北欧森林精灵,它凭借其独特的“丑萌”的外在形象,在泡泡玛特的商业化运作下,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消费符号。

图源:泡泡玛特官网

数据显示,2024年Labubu单个IP就贡献营收高达30.4亿元。

其中,仅“THE MONSTERS”系列全球累计销售额超过4.2亿美元,美国市场贡献3400万美元。2024年以来,仅在美国就售出超过480万件产品。

在社交平台TikTok上,#labubu 标签的浏览量超过10亿次。蕾哈娜、金·卡戴珊等国际名人的公开展示,使其突破了亚文化圈层,进入主流视野。

一级市场中,官方盲盒售价约59元人民币,而限定款可达999元。在eBay等二级市场,稀有款式的拍卖价曾高达999美元。这种高溢价能力,使其具备了收藏品和准金融产品的属性。

泡泡玛特为构建这一IP资产投入了大量资源,仅美国市场的广告投放就超过200万美元。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LABUBU系列贡献了公司近三成的年营收,成为核心现金牛。

然而,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带来了对等的风险敞口。高知名度、高利润率和相对简单的制造工艺,使其成为侵权行为的理想目标。

一个围绕LABUBU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其运作模式清晰而高效,在中国完成设计复制和低成本生产,再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销往全球。

这些被称为“Lafufu”“Lagogo”的仿冒品,精准地切入了价格敏感型消费市场,直接侵蚀了正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

图源:泡泡玛特过往起诉资料

海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仅2024年,中国海关就查扣了183万件涉嫌侵权的LABUBU产品。

这表明,侵权行为已经从零星个案发展为规模化的产业行为,对泡泡玛特的商业根基构成了实质性威胁。面对此种局面,一场大规模的法律反击已是必然。

从销售到生产,全链条打击

泡泡玛特此次的法律行动,并非简单的被动防御,而是一次经过周密策划的主动进攻。

具体的侵权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商标假冒 ,这是最直接的侵权形式。许多被告卖家在产品标题或描述中,直接使用“Labubu Wholesale”“for Labubu”等字样,包括在产品外包装上印“LABUBU”“POP MART”等已注册商标。这种行为存在利用正品的搜索流量,可能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误导。

而根据美国法律,商标假冒的法定赔偿金额并不低,每枚假冒标识最高甚至可达200万美元。

其次,是版权复制。LABUBU的玩偶形象,作为一种三维艺术作品,受版权法保护。大量卖家直接复制或高度模仿LABUBU的玩偶造型,生产实体产品。

即便没有使用“LABUBU”的文字商标,只要其产品在整体形象、线条和艺术表达上与原作构成“实质性相似”(Substantially Similar),即可被认定为版权侵权。对此,法定赔偿为每件侵权作品最高15万美元。

以及,商业外观侵权。这是本次诉讼中最值得关注,也最能体现泡泡玛特法律策略成熟度的一点。

“Trade Dress”是美国特有的知识产权概念,它保护的是产品的整体视觉外观和给人的感觉,即“总的形象和整体外观”。

泡泡玛特主张,LABUBU标志性的“锯齿牙齿、尖耳朵与充满个性的面部表情”组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品牌识别性的商业外观。

因此,即使侵权者未使用商标,也未完全复制造型,但只要其产品模仿了这种核心设计元素组合,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就可能构成商业外观侵权。

这套组合拳的威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法律壁垒。无论卖家是直接盗用商标,还是抄袭造型,抑或模仿其核心设计风格,都落入了泡泡玛特预设的法律打击范围。

图源:泡泡玛特起诉资料

而泡泡玛特提出的惩罚措施更是堪称“毁灭性”。

第一,巨额赔偿。 针对单个卖家索赔15万至200万美元。若法院认定为故意侵权,还可追加三倍的惩罚性赔偿。按此计算,200多家被告的总赔偿额理论上可达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53亿元)。

第二,资产冻结。 通过TRO和初步禁令,法院已授权冻结被告在电商平台上的所有资金。这对于依赖现金流生存的跨境卖家而言,是致命一击。信息披露。 强制被告披露完整的销售账册与利润明细。这意味着,侵权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将被追溯。

第三,产品销毁。 销毁所有涉案产品及包装材料,从物理上根除侵权商品。

通过电子邮件和平台通知等替代服务方式,法院确保了传票能够有效送达身在中国的被告。答辩的最后期限是9月25日,逾期不应诉将面临缺席判决,届时原告的所有诉求都可能被法院直接支持。

这不再是简单的平台投诉或下架链接,而是一场准备充分、策略清晰、后果严重的法律战争。

给商家的警示,给品牌的启示

在对200多家线上卖家提起诉讼之前,泡泡玛特已于2025年7月在美国加州起诉了线下零售商7-Eleven。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策略,表明其目标是覆盖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整个侵权链条。

图源:网络

通过大规模、多维度的法律行动,泡泡玛特正在构建一个高压环境,迫使平台、渠道商和制造商重新评估与侵权产品相关的风险,从而实现对灰色产业链的系统性清理。

这起案件的被告全部是中国企业和商户,这一事实揭示了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内部矛盾: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用于侵蚀羽翼未丰的“中国创意”。

泡泡玛特的诉讼,可以被视为“中国创意”阵营的一次集体自卫。

图源:泡泡玛特

回顾全球经济史,这并非一个独特的现象。

上世纪的日本和韩国,都经历过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阵痛,其中不乏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诉讼。这些外部压力,最终都成为倒逼其产业升级和建立自主品牌的重要动力。

LABUBU案,为当前阶段的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了启示。

跨境电商的早期红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利用不同市场间的监管差异和法律漏洞之上。如今,随着全球平台监管趋严和品牌方维权意识的觉醒,这种“监管套利”的空间已基本消失。知识产权的合规,已经日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项,是决定其生存与否的前提。

此外,品牌的价值根植于知识产权。务必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就优先完成当地的商标、专利和版权布局。这种前置性的法律建设,是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基础设施”。仅仅拥有国内的知识产权,已不足以支撑全球化的商业雄心。

长期来看,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战的商业模式是脆弱的。

这起诉讼清晰地显示,没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的卖家,在法律风险面前不堪一击。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围绕品牌价值、原创设计和合规能力展开。对于中国卖家而言,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供应链的效率,而是品牌的独特性和可保护性。

LABUBU诉讼案仍在进行中,但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已经显现。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法律事件,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全球商业领域的投射。

当中国企业开始熟练运用国际通行的法律规则来保护其无形资产时,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成熟信号。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在从被动的规则接受者,向主动的规则运用者和塑造者转变。

这起案件最终将如何判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趋势,那个允许模糊和投机的时代正在过去,一个基于规则和品牌的全球商业新阶段正在到来。

参考资料:

[1]或索赔近亿元!LABUBU起诉大批中国卖家.跨境电商头条

[2]LABUBU发起4亿美元跨国维权!大批中国卖家面临天价索赔.品牌出海海贸会

[3]泡泡玛特“发飙”!起诉大批年销百万美元的跨境卖家.雨果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中国   被告   金额   泡泡   法律   品牌   产品   商业   知识产权   中国企业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