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镜头不拍陈芋汐下半身?全红婵曝光真相,才懂运动员的心酸

前言

在跳水赛场上,陈芋汐总是带着淡淡微笑,站在领奖台上接过一块又一块金牌。

无论是单人赛,还是双人配对,她的表现几乎从不失手。

很多观众都发现一个小细节,每次采访、拍摄,镜头总是从她腰部往上拍,却很少会拍到她的下半身。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拍摄习惯。

可直到一次对准全红婵的画面,才让众人意识到,跳水运动员的下半身,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原来那些看不见的地方,藏着的是运动员忍着伤病、咬牙坚持的心酸与倔强。

陈芋汐

镜头之外,伤病之下

在跳水领域,陈芋汐堪称“水花消失术”的代表人物。

从东京奥运到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她用一个又一个高分的动作,刷新了人们对跳水难度和美感的认知。

但除了她的稳定发挥,还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引起了注意。

就是她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几乎总是坐着或者上半身入镜,却很少正面展现下半身。

其实,之所以如此“出镜”,主要原因还是伤病所致。

要知道,跳水运动员下半身所承受的训练压力与伤病密度,远比我们普通人想象的更高。

尤其是像陈芋汐这样,从小练体操、转跳水的选手。

跳水

早在发育初期就进入高强度训练阶段,每一次入水时产生的冲击,都精准地作用在腰椎、膝盖和脚踝这些承重关节上。

时间久了,慢性劳损几乎是每位职业选手的“标配”。

而摄影师、记者以及官方摄像团队,多多少少也知道她们的真实状态。

避免拍摄下半身,是一种体面,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保护。

在一次比赛后的小型直播中,全红婵的后背被镜头所捕捉到,那触目惊心的大包,让每一个屏幕前的粉丝都忍不住抹泪。

那一刻,观众忽然意识到。

这些总是带着阳光笑容的运动员,其实正在忍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痛苦。

全红婵

她们不是没有不适,不是不累,只是不愿在人前表露脆弱。

可以说,这句轻描淡写的抱怨,成了外界窥见她们真实状态的缝隙,也揭开了镜头不拍下半身的“遮羞布”。

说到底,跳水是一项极具破坏性的运动。

从十米高空跃下的瞬间,身体与水面的冲撞力,相当于从三楼跳下来砸进硬水面。

这种重复数千次的冲击,会让腰部肌肉失去弹性、关节磨损严重,甚至出现骨裂隐患。

全红婵就曾表示,在东京奥运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腰几乎无法承受高强度训练。

当时甚至只能靠按摩、电疗和封闭来缓解。

但即便这样,她依旧出现在下一场训练中。

很多时候,她只是悄悄把腰带加厚,然后继续微笑出现在镜头里。

因此,当我们发现镜头总是“只拍上半身”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看不到的部分。

他们在用自己痛苦,来争取国家的荣光。

陈芋汐与全红婵的伤病

成长的代价,自律与焦虑并行

对普通孩子来说,发育期意味着长高、变壮、变。

但对跳水女孩来说,发育期却是如临大敌。

有消息称,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平均职业生涯只有6至8年,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发育关这一道坎。

因为发育期带来的体重变化,哪怕只胖一斤,就可能让空中的动作重心偏移,导致入水角度变化。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水花就变大,那运动员技术动作也就渐渐变形了。

更要命的是,这些变化往往是不可控的。

陈芋汐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段。

陈芋汐

她的家人曾透露,在她十五六岁时,正是发育高峰期。

那段时间,她的食欲暴增,每天练完都特别饿。

但她强行压制自己,一度瘦到让教练都担心身体负担不起。

每天称重三次,吃饭严格控制,外出必带体重秤。

相比之下,全红婵的成长过程显得更“松弛”一些。

她爱吃、爱笑、在镜头前大大咧咧,完全不像一个要控制体重、精细训练的职业运动员。

但这份天真与淳朴,也是她被不少国人所喜爱的原因。

直到后来因为伤病退赛,休养回家期间,体型发生明显变化,引发网络热议。

很多人惊呼:这是那个水花消失的小猴子吗?怎么胖成这样了呢?

全红婵

其实,全红婵并没有做错什么。

她只是像普通女孩一样,在离开训练强度的几个月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但正是这种“普通”,被置于跳水赛场的标准下,反而成了一种懈怠的表现。

运动员不是机器,但他们必须像机器一样运转。

这种极度的自律,有时更像是一场与身体对抗的战争。

陈芋汐赢下了这场战争,但她也用身上的伤疤与焦虑,作为代价。

全红婵和陈芋汐都是00后。

她们本该是校园里背书包的学生,是闺蜜之间交换零食的小姑娘。

全红婵与陈芋汐

但竞技体育让她们提前成熟,提前承担荣誉的分量。

有人说,她们是跳水界的黄金搭档。

但当全红婵退赛,陈芋汐只能与新搭档参赛的时候,她没有抱怨,也没有犹豫。

只是继续承担起双人项目的责任,稳定发挥,继续夺冠。

人们把掌声给了她,却很少有人问一句:你累吗?你还疼吗?

信源:澎湃新闻 2024年8月7日关于“全红婵陈芋汐再度包揽金银,荣耀的背后是汗水与坚持”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每一次只拍上半身的镜头背后,不是导演组的创意,也不是审美习惯。

它而是一种无声的保护,对伤病、对倦意、对伤痕累累的敬畏与尊重。

作为跳水运动员,下半身伤病密度极高。

镜头不拍,不是忽略,而是因为拍出来的画面太让人心疼。

愿我们在欣赏她们飞跃水面、溅起零水花的瞬间,也别忘了那份“只拍上半身”的背后,是一个个用青春灌注出来的背影。

我们为她们鼓掌,更为她们心疼。愿光环不再遮住她们的真实。

愿未来的每一场比赛,不止胜利,还有健康与被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体育   下半身   心酸   运动员   真相   镜头   跳水   伤病   上半身   水花   发育期   身体   东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