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5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举行开馆前的媒体探馆活动。一座建在考古遗址旁的博物馆,长达12年的考古发掘、588座墓葬出土的8000余件(组)文物,首次向社会揭开神秘面纱。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玉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东湖街道星河路西侧,由6个相邻的环壕沟组成的聚落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10月到2020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对该遗址展开长达12年的考古发掘,是目前唯一贯穿良渚文化兴衰全程的环壕聚落遗址。
我们步入博物馆大厅看到,五千多年前,先民们来到这片水网密布的湿地,发挥智慧“挖壕取土、筑台而居”,形成集居住、墓葬、公共仪式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在“陶器年表”部分,考古学家以墓葬出土器物的类型学排比为基础,结合墓葬关系,构建起玉架山考古遗址的“陶器时间轴”,从早期到晚期,器形、纹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一目了然。比如,鼎从方唇弧腹到折沿弧腹等变化,都是解读遗址发展脉络的文化“密码”。
玉架山考古遗址的“墓地结构”也大有学问。通过随葬品的形态演变,考古学家梳理出墓地形成的先后逻辑,勾勒出聚落人口增长与社会分层的基本轮廓。以环壕I为例,通过动态电子屏和沙盘上展现的动态过程,就能看到墓葬的下葬顺序,进而复原墓地布局和结构。
“环壕兴衰”则是良渚文明兴衰的微观景象。良渚文化早期,6个环壕完成规划布局和营建,环壕内墓地层序清晰,玉琮、玉璧等礼器集中出土,彰显聚落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中期,环壕维持着稳定的水路交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纽带。晚期,高等级墓葬、居住区依然相对集中,但聚落空间等级逐渐固化。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受气候环境变化、生存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玉架山聚落废弃,这一过程为研究史前聚落的生态适应提供独特样本。
玉架山考古遗址壕沟北壁剖面地层堆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壕沟沙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古墓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玉架山考古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