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部长:中国需要学会忍让,不要美国做初一,你就做十五。
近期,在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主办的第七届新中论坛上,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受邀出席,并就当前举世瞩目的中美贸易争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谈及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徐芳达提出一个观点:各国面对关税问题,不应秉持“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心态,而是应该“多搭桥梁、寻找合作”,寻找其他更多可以合作的机会,减轻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

徐芳达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明白人都能听出来,他话里的指代对象,正是中美两国。
说得更具体点,徐芳达这话就是在劝中国:贸易摩擦是不好的,你不能和美国一般见识。你得学会忍让,学会寻找合作的机会。不要人家美国做了初一,你中国就急着做十五。
不仅如此,徐芳达还特别提到,中美应加强年轻人交流,以消除因为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而导致的误解。
徐芳达这一系列的主张,表面上看充满了建设性,实则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现问题。

徐芳达
当前全球贸易秩序失衡的根源,并不在于中国的主动挑衅,而是美国系统性推行对华遏制战略的结果。
从川普第一任期的关税战、贸易战、科技封锁,到后来拜登政府力推的所谓“友岸外包”“去风险化”,再到如今波及全球的加强版关税战、贸易战、贸易战,至始至终,中国都处在被动应对的位置。
现在的问题不是中方不愿意搭桥合作,而是美方一直在毁桥挑衅、高筑壁垒。
面对这种情况,要是我们还单方面对美倡导合作,那岂不是成了一厢情愿了吗?
徐芳达的发言不是孤例。
也是在近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演讲中,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也提到了中国,话里话外拐着弯地希望我们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理由是“这不利于全球合作”。
尚达曼会说这话不奇怪,他毕竟是新加坡领导人,这也是新加坡作为一个城邦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深层焦虑的一种写照。

尚达曼
新加坡的繁荣和富裕,高度依赖全球贸易自由与金融开放,任何大国对抗导致的“秩序失稳”,都有可能冲击新加坡发达的根基。
长期以来,新加坡通过同时与中美保持友好关系,获取了大量利益。但随着两国矛盾深化,可供新加坡骑墙的空间正在急剧收窄。
通过扮演所谓“中立调停者”的角色,新加坡试图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存在感,但因为打骨子里就刻下的西方钢印,所以新加坡的所谓“中立立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美西方叙事。

在徐芳达与尚达曼的发言中,两人都提到了“多边主义”这个概念
但新加坡人认为的“多边主义”,其内涵和我们中国人所倡导的版本,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微妙差异的。
新加坡人的“多边主义”,更接近于“维持现有西方主导秩序下的合作”,即希望中国接受美国单方面设定的红线。
而我们中国的“多边主义”,则更强调平等互利、反对霸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种认知上差异,本质上是双方对国际秩序演进方向的不同判断。
新加坡担心的是“全球领导真空”会导致混乱。
而我们中国则认为,世界正走向多极化,旧有的霸权逻辑必须被抛弃。
通过徐芳达和尚达曼的发言,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但与此同时,这也暴露出了小国精英在观察问题时的视角局限性。
在强弱分明的国际关系中,要求相对弱势的一方单方面克制,实质上就是在变相纵容强权。
新加坡将中国被迫采取的反制措施,与美国的主动攻击等同看待,这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模糊化处理。

中国始终是愿意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但底线思维与自主发展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
真正的国际秩序重建,不应该是建立在要求一方无限忍让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应该推动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相向而行。
我们可以理解新加坡的担忧,但理解和赞同是两码事,更不能和支持划等号。
解铃还需系铃人。无论新加坡的劝诫是出于何种考量,如果新方真的有心在中美之间搭桥,那就应该先去劝那个拆桥的人停手,而不是拽住一直在为世界缝缝补补那位的袖子,还大言不惭地劝他“要学会忍让”。

至于中国,这就不劳你们新加坡人操心了。
我们中国人会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
不为谁的初一,更不怕谁的十五。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