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周晓兰:丈夫是男排名将,后辞官赴美,68岁现状如何?

说起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很多人都会先想起郎平。

但其实还有一个人,能力同样出色,还和郎平是队友,她就是有着“天安门城墙”之称的周晓兰。

可她在退役后,却选择辞官前往美国。

那么,她为啥会做出这决定呢?现在的她又怎样了呢?

成功打进国家队

1957年,周晓兰出生在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书多、规矩也多,从小养成了安静爱学习的性子。

本来能按部就班地上学、考大学,可13岁那年,全家响应号召去了山西古交农村。

黄土高原的日子,和城里完全不一样,风一吹满嘴沙子,喝水都得去老远的井台挑,地里种啥都长不好。

刚开始挑水,扁担压得肩膀生疼,两只水桶晃来晃去,没走几步水就洒了一半,肩膀被磨得又红又肿。

可她硬是每天天不亮就去井台,咬牙练了大半年,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终于能稳稳挑着水走山路。

村里老人都说这城里姑娘能吃苦,可谁知道她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抹过多少回眼泪。这些苦日子,反而把她的性子磨得更倔,干啥都不肯认输。

1973年,16岁的周晓兰,碰上了人生转折点。体校教练到村里挑人,一眼看中了这个个子比男生还高的姑娘。

刚进体校,训练条件差得很,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就在土操场上铺层细沙当垫子。每天天还没亮,她就第一个到操场,借着月光开始垫球,胳膊被球砸得青一块紫一块也不喊疼。

别的队员休息时,她还对着砖墙传球,一练就到天黑,就为了把球传得又稳又准。队里的老教练常说:“这丫头心里有团火。”

凭着这股拼劲,她从山西女排一路打进了国家队。

帮中国队拿下冠军

进了国家队,周晓兰成了主力副攻,和郎平、孙晋芳她们住在一个宿舍,训练时是队友,生活里像亲姐妹。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和日本队争冠军。那时候日本队是老牌强队,进攻又快又刁钻,比赛胶着得,连解说员声音都在发抖。

周晓兰往网前一站,眼睛死死盯着对方二传的手势,只要球一出手,她立刻高高跃起,手臂像铁闸一样拦住扣球路线。

有个日本主攻手,连续三次扣球都被她拦回去,急得直跺脚。赛后日本媒体惊叹于她密不透风的防守,给她起了个“天安门城墙”的外号。

那场比赛中国队3比2险胜,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周晓兰还拿了“最佳运动员奖”。

1982年世锦赛,中国女排每场比赛,都像在过独木桥。决赛对阵秘鲁队,对方发球又狠又转,现场观众的呐喊声震得人耳朵疼。

周晓兰不仅要守住网前,还得抓住机会快攻。

有个球她在空中和对方主攻撞在一起,落地时膝盖重重磕在地板上,疼得她眼前直冒金星。可她咬着牙站起来继续打,最终帮中国队拿下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虽然她是替补,但决赛关键时刻替补上场,一记干净利落的拦网直接得分,让全场沸腾,助力中国队实现“三连冠”。

那年她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领奖时她笑着说:“这荣誉是全队的。”

第二年,28岁的周晓兰,因为伤病不得不退役。她和同为运动员的侯晓非结了婚,丈夫是男排的主攻手,两人在比赛中相识,都是不服输的性子。

婚后她去上海体育学院读书,白天上课晚上带孩子,忙得像陀螺。

毕业后进了国家体委,从排球处处长干起。那时候中国女排虽然成绩好,但经费紧张,队员训练服破了补、补了破。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跑企业拉赞助。

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四处奔走,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拉来几千万资金,给球队换了新的训练设备,改善了住宿条件,成了女排商业化的“第一人”。

因为工作出色,她两次被派去美国学习体育管理。回国后,她把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工作,一路升到球类司副司长。

到美国生活

但体育圈的事,从来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排成绩不理想。领导让她出面承担责任、开发布会,她觉得这对教练和队员不公平,直接拒绝。

这事让她和一些领导产生了隔阂。后来她推荐丈夫的恩师栗晓峰当主教练,本想扭转局面,可队员和教练的理念不合,之后的世锦赛、亚运会成绩还是上不去。

1995年,她在办公室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递交了辞职报告。

到了美国,周晓兰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当排球教练。后来她转行医疗器材公司,从基层销售干起。

一开始连产品说明书都看不懂,她就每天下班后留在办公室,对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查,笔记本记了厚厚一摞。

遇到难缠的客户,她就厚着脸皮一遍遍上门沟通。凭着运动员那股韧劲,她从普通员工做到部门经理。

她在美国有了两个女儿,虽然住在美国,但是家里始终保持着中国老传统。

春节时,她手把手教女儿包饺子,面盆里经常溅得到处都是面粉。中秋夜,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月饼,她就给女儿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女儿们遗传了她的运动基因,从小喜欢排球。

有次校队教练想推荐小女儿,参加青少年国家队选拔,她认真地对女儿说:“喜欢打球没问题,但你是中国人的女儿,不能代表别的国家比赛。”

现在68岁的周晓兰,在美国生活30年了,可微信里置顶的永远是“女排老姐妹群”。

只要国内有女排纪念活动,她肯定买机票回国,和郎平她们聚在一起,说起当年的事笑得直抹眼泪。

每次回国,她都要去现场看比赛,带着老花镜记笔记,分析队员的技术动作。

看到年轻队员打得好,她激动得在观众席上直跺脚;遇到球队表现不佳,她就给教练发消息提建议。

网上好多球迷知道她还惦记着中国女排,留言说:“周指导,快回来教教孩子们吧!”

结语

从农村知青到世界冠军,从体制内干部到跨国职场人,周晓兰这辈子迈过了多少坎。

在黄土高原挑水的小姑娘,在排球场上筑起“城墙”的运动员,在办公室为经费发愁的管理者,在异国从零开始的职场人……

身份在变,但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是打球、搞管理,还是从头学新行当,都没丢过。

这股劲儿,早就是她骨子里的东西,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的故事,到现在还让人觉得带劲。

参考资料:

北方网、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体育   男排   名将   丈夫   现状   周晓兰   中国队   美国   女排   教练   中国女排   黄土高原   队员   排球   日本队   国家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