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一次讲话中,向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贝森特透露,中美两国正“接近达成”一项关键贸易协议;
而该协议将包括一个万众瞩目的条款:中国承诺“大量”采购美国大豆。

这个消息有多震撼?市场是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消息一出,周一开盘的大豆期货价格应声上涨1%。
对金融市场来说,这是“信心”;但对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来说,这是“救命”。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贸易关系紧张,美国农民几乎失去了他们最大、最稳定的客户(中国)。
本季度,中国几乎没有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导致无数美国农户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
特朗普也曾多次强调,必须恢复对华大豆出口。

现在,贝森特的这番话,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德立刻对该言论表示欢迎;
他激动地感谢白宫和谈判代表“将美国大豆放在谈判的核心地位”。
然而必须看清,这笔“海量”订单,并非一次简单的“采购”。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的话,就显得“火药味”十足。格里尔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仍然需要大量的美国大豆。”
他随后强硬地暗示,如果中国想与美国达成一项(更广泛的)有利的贸易协议,就“必须恢复大豆采购”。

这番话等于把大豆摆上了台面,将其作为两国达成更广泛协议的“入场券”或“先决条件”。
这就是最典型的“大豆政治学”,大豆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农作物,它是中美贸易中最敏感、最具政治色彩的商品。

对美国来说,大豆是中西部农业州的“饭碗”,直接关系到大量的农民选票和经济命脉。
而在美国看来,大豆是中国下游养殖业(猪、鸡)的饲料(豆粕)来源,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肉价”和粮食安全。

因此美国谈判代表将大豆作为核心筹码是意料之中的,他们知道,这是让中国重回谈判桌的最有效杠杆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真的“急需”这批大豆吗?

市场对此并非100%乐观,有市场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国内的大豆加工厂库存充足,足以满足今年剩余时间的需求,甚至能撑到明年,这意味着,美国大豆的“新订单窗口期”可能很短。
而近几年的贸易摩擦,给中国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绝不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美国。

中国的长期战略非常清晰,进行多元化采购,早已转向巴西等国,签订了巨额长期订单;还要扩大内需,不惜一切代价,加大国内大豆的生产力度。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即使“完全绕过美国”,其大豆供应链依然可以运转。

既然不那么“急需”,而且有“被卡脖子”的风险,中国为什么还要答应“大量”采购?
这更像是一次“短期的政治妥协”,用以换取“长期的战略空间”。中国或许并不“需要”这批豆子,但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贸易环境。
用一份大豆订单,来缓解两国在其他高科技、金融领域的全面紧张关系,这可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当然,美国代表格里尔坚决否认“中国库存已满”的说法。他强调中国12月和1月的采购计划仍未完成,美国大豆依然有需求,这本身就是谈判桌上的“拉锯战”。
但是目前只有美方放出这种话,中国真的会同意购买吗?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