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带大的孩子更聪明?90%的父母都搞错了

上个月,闺蜜趁暑假前去了一趟大西北旅行。


她家还有个3岁的娃,正是最黏妈妈的年纪。


我们群里的其他姐妹都很好奇:


这么小的孩子,你放心把他丢在家?


她不以为意,说:“有他爸爸呢。”


这下,群里彻底炸开锅了:


得了吧,爸爸带娃这么不靠谱的事……


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


你真是心大啊!


闺蜜却很淡定:


孩子亲爹,还能害娃不成。


而且你们知道吗?现在很多研究都说,爸爸带娃,孩子反而更聪明。


说完,她发来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爸爸正带着孩子做游戏,孩子不仅没有哭闹,反而很配合,笑得很开心。


看完视频,我也愣了一下。


我们潜意识都以为,育儿是妈妈的责任,爸爸只要负责挣钱养家。


而育儿方面,爸爸基本毫无参与感,甚至常常被认为“靠不住”。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颠覆这一固有观念。


从语言、逻辑,到创造力和情绪管理,证据都在指向一个结论——


孩子是否聪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爸爸的参与。


那些爸爸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更独立。




前些天路过游乐园,看到这么一幕:


一个小男孩正站在滑滑梯的顶端,看起来有些犹豫。


他的妈妈在旁边紧张地注视着,眼神充满了焦虑。


每当孩子准备滑下来时,她都会提醒:


小心,别摔着了!


要不咱们玩别的去?


孩子忐忑不安地站在上面,似乎在挣扎,既想玩又感到害怕。


就在妈妈准备冲上去接孩子下来时,爸爸突然走了过来,冲他喊道:


没事,你看旁边的哥哥下来得多好,咱们男子汉要勇敢一点。


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到,来!


爸爸的语气既坚定又充满鼓励,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急迫和焦虑。


孩子在爸爸的目光中找到了力量,他看了看滑梯,又看了一眼爸爸,最终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滑了下来。


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满足。



我突然意识到,爸爸在育儿中的风格和妈妈截然不同。


妈妈往往是保护型的,心思细腻,更关注安全与情绪;


而爸爸更多时候则扮演着“教练”的角色,要求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恐惧,突破自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时候的经历。


我学自行车那会儿,只要一摔倒,我妈会第一时间来扶我,让我别学了。


但我爸则站在一旁跟我说:“再来一遍!”


说完,他便站在我身后帮我保持平衡,并给我加油打气。


那时候,我明明还害怕,腿软得不行。


但在他的鼓励下,我还是坚持完成了练习,很快就学会了。


现实中,很多“爸”式教育都是这样。


看起来是放手不管,实际上鼓励孩子在跌倒之后,重新站起来。



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尔根说过:


父亲基于规则强调公正、公平和责任,他们鼓励孩子冒险,教他们面对挫折也要勇敢成长。


当妈妈在一旁顾虑重重,担心孩子这有危险、那有不妥当的;


爸爸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总是鼓励孩子挑战:“没事,来!”


他们知道,不要急于替孩子擦去伤痛,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这份痛苦和成长,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变得更加坚强。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妈妈对爸爸的评价都是:玩心重、幼稚、


在带娃过程中,他们好像也不太靠谱,总带孩子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


但换个角度看,爸爸的玩心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爸爸爱玩,也许是孩子获得最大成长的机会。



我之前看了一位英国奶爸Sergei Urban的视频,他的育儿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他平日里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养规则,总是通过各种游戏来陪伴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多的是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他会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把彩虹糖整齐地摆在盘子边缘,倒入热水,就能看到糖表面的颜色快速散开,彩色汁液顺着坡度慢慢往中间聚拢,最终得到一幅绚烂的彩色图案。



他还会在纸蝴蝶的背面别上曲别针,再系上一根线,把线的另一头固定在纸盒底。


给孩子一块磁铁,孩子只要握着磁铁轻轻移动,纸蝴蝶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跟着在空中翩翩起舞。



不仅如此,他经常用彩色冰棍棒,再配上魔术贴,制作一个几何体玩具,让孩子自由发挥组合图形。



Sergei Urban说,他陪孩子玩,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两个小家伙过于沉溺电子产品,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句话:


孩子的游戏,不是和学习分开的两件事,它本身就是学习。


“玩”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搭积木时,孩子的大脑在训练空间感;


做实验时,逻辑推理和因果思维都在被唤醒;


运动时,神经系统在建立平衡和协调。


看似“不务正业”的游戏,实则能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打开了他们的大脑,激发内心的求知欲。


或许,妈妈的爱让孩子有了安身的港湾。


而爸爸的童心,恰恰是那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相信自己能做到。




知乎上曾有个话题:


为什么爸爸带大的孩子,表达能力更好?


其中有个回答说:


一个关键原因,是爸爸和孩子说话的方式。


很多时候,妈妈的沟通会更偏向指令式(比如“快吃饭”“别说话快睡觉”),但爸爸们更擅长和孩子们进行开放式沟通:


你知道为什么妈妈不让你看手机吗?


你猜那个老爷爷在干嘛呢?


这种带着思考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孩子的表达边界,一边描述一边换位思考。



讲一个我朋友安茜的经历。


安茜的女儿,从小就是她一个人带的。


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没问题,就是不爱说话,不敢举手发言,甚至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也不吭声。

她很焦虑,在家里反复叮嘱女儿:


你不能这么内向,多和小朋友说话。


但女儿每次只是用力点头,可每次遇到陌生人,还是躲在一旁。


后来因为爸爸工作调整,在家时间变多了,安茜让爸爸也多开导一下孩子。


爸爸并没有批评女儿,而是每天吃饭陪她聊聊学校的趣事、睡前讲讲故事。


周末,爸爸会带女儿去骑车、踢毽子、参加社区活动。


有时候路上见到邻居,爸爸也会开开玩笑,大家就聊起来了。


刚开始女儿很拘谨,但在爸爸的一次次引导和玩闹中,慢慢地敢开口、愿意表达、也学会拒绝。

爸爸表示:


孩子不说话,怎么能说是性格问题?


小家伙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社交。


多给她看看我们怎么社交,她看久了就学会了。


如果父母一味跟孩子念叨“你得胆大点儿”“你要主动点”,反而会让孩子心里更认定“我胆子小”“我不自信”。


说到底,真正的社交能力,是父母做好样子,孩子看在眼里、跟着学出来的。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


父亲在孩子0-6岁阶段参与越多,孩子在入园后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就越强。


关键的一点,父亲带娃去的地方往往更多是户外、公园、运动场、朋友聚会,而不是仅限于家里。


这些高频的社交环境,让孩子更早体验“和陌生人互动”“与同伴协作”“冲突后如何解决”等真实社会规则。




可能有妈妈开始焦虑了:


难道我带孩子,还带错了吗?


其实不是。


妈妈的陪伴是孩子的情感地基,是安全感的核心来源;


爸爸的参与,是孩子拓展认知边界的桥梁。


但现实是:


很多家庭都把育儿全压在妈妈身上,认为爸爸只要挣钱、偶尔出现就行。


甚至有些爸爸自己也觉得:“我不会带孩子,还是你来吧。”


久而久之,就成了丧偶式育儿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伤害。


聪明的育儿,不是二选一,而是互为支撑。


95后潮汕奶爸博主@淦淦惹,据凭借着带娃这件事,火遍全网。



点开评论,几乎都是:


有这样的爸爸,人均三胎不是梦。


早上,他在娃的哭声中醒来,喂奶、穿衣、抱着娃出门买菜;


下午,他一边办公一边带娃,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把险些跌出围栏的儿子塞回床上;

晚上给娃洗澡、穿衣服、读睡前故事……



等到儿子睡着了,他就把交给老婆小阿森,彷佛在做一个神圣的交接仪式。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就归妈妈带了,淦淦终于可以出去喘口气。


很多人觉得,淦淦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但在他看来,自己没有很会教育孩子,也没有很会带娃、懂很多育儿知识。


他只是做了一个爸爸应该做的事,给予自己的老婆一定的自由,让她不被孩子完全支配。


如果育儿成了妈妈一个人的战役,那么就会变成:


妈妈疲惫焦虑,越来越像保姆;


爸爸心安理得,回家高高挂起;


而孩子错过了一个更完整的教养体系。


毕竟,孩子的成长窗口只有一次,那些错过的关键期,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真正聪明的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辛苦喂养出来的,也不是爸爸偶尔带带玩出来的。


而是父母彼此接力、共同培养。


妈妈给情绪安全,爸爸给认知挑战;

妈妈教孩子如何爱人,爸爸教孩子如何表达;


妈妈陪着感受世界,爸爸陪着闯荡世界。


当孩子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力量,他们的世界才会被真正撑开:


既有温度,也有方向;既能被安抚,也敢去冒险。


就像一棵树,妈妈是土壤,爸爸是阳光,孩子才能往下扎根,向上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育儿   父母   孩子   爸爸   妈妈   焦虑   女儿   能力   社交   世界   说话   滑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