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日韩船企订单差距:韩113艘,日本仅94艘,中国令人意外

2025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市场真有点儿凉飕飕的味道,新船订单总量只有647艘,修正总吨位1938万,比去年同期直接腰斩54%。这可不是小事儿,整个行业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可就在这大环境下,中日韩三家船企的订单差距拉得老大,韩国拿下113艘,日本勉强94艘,中国那边的数据一亮出来,简直让人眼前一黑——370艘!这数字不光是量上的碾压,还藏着不少门道。

韩国稳在高端,日本有点儿喘不过气,中国则像开了挂一样,份额直奔52%。要说这差距为啥这么明显,得从各家底子、策略和市场风向聊起。毕竟,造船这行不是光比谁船多,而是看谁能抓牢未来那口饭碗。

韩国船企的韧劲:高端船型稳坐钓鱼台

韩国船企这半年订单113艘,487万修正总吨,占全球25%,虽然同比掉33%,但老二的位置坐得稳稳的。你知道吗,韩国造船从来不是靠堆数量取胜,而是专攻那些油水足的高端货。

像LNG运输船、环保船舶这类,全球就数他们把控得死死的。现代重工这老大哥,1972年从蔚山小船厂起步,到现在旗下子公司一堆,业务从船舶到海洋工程、柴油机全覆盖,船用柴油机市场份额35%,这底气不是白来的。

为啥韩国能扛住寒流?说到底,国家政策和产业集群帮了大忙。从上世纪70年代起,韩国就搞产业集群,政府砸钱支持技术升级,船厂周边供应链一应俱全,效率高得没话说。2020年他们就推出环保船舶十年规划,到2030年要改造500多艘绿色船,这眼光长远啊。

生产线上,数字孪生、自动化这些新技术用得飞起,不仅省力,还减排,符合国际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订单里,高附加值船型占比大,LNG船啥的单价高,利润厚实,就算总艘数不多,也够养家。

再看海外布局,韩国这步棋走得精。冷战后美国造船业就蔫了,设施老、工人缺,商用份额不到全球1%,军舰建几年都出不来。

韩国瞅准机会,2024年底韩华集团花1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船厂,改名韩华费城造船厂,连龙门吊都刷成橙色,十年内目标年产10艘。这不光是买厂房,还带技术、带人过去,韩流味儿十足。

今年7月,在美韩关税谈判中,他们抛出MASGA合作方案,承诺投1500亿美元,帮美国重振造船。话说回来,这合作不光帮美国,还给韩国打开新市场,订单源源不断。

专家说,韩国成功靠的就是专注细分,不贪多,技术升级跟上,成本控制严实。比起纯拼量的对手,他们这路子更可持续。

当然,韩国也不是没压力。人工成本、社会福利这些,比中国高出一大截,一艘船报价能翻三倍,供应链依赖进口,绿色转型还得加速。

但他们没慌,2025年进出口银行融资能力提到82亿美元,三大船企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现代重工齐发力,军工订单也抢了不少。总的看,韩国这113艘订单,质量过硬,稳得住阵脚。

日本船企的尴尬:老底子遇上新麻烦

转到日本,94艘出口订单,210万修正总吨,同比下滑36.6%,这数字看着就心塞。下半年看,7月订单才7艘,连续几个月往下掉,只有3月小反弹。

订单结构也老派,散货船为主,液货船、集装箱船零星点缀,没啥新鲜玩意儿。日本造船业在上世纪70年代风光过,和中韩一起分天下,可现在呢,掉队得有点儿狠。

为啥下滑这么猛?先说外部,中韩成本低、技术猛、规模大,日本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中低端市场让中国抢了,高端又被韩国卡住。国内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贵,船厂工人招不着,盈利空间被挤得喘不过气。

2021年三井E&S这百年老厂就扛不住,退出船舶建造,最后一艘商船交付后,转行工程设计,累计造888艘船,就这么黄了。舰船业务给三菱重工,商船部分挪到常石造船和中日合资厂。

同期,日本船企加速整合,常石造船和三井E&S控股合并,规模挤到行业第三,仅次今治造船和日本造船联合。这波变动,暴露了日本在竞争中的收缩。

地缘政治也添乱,美国301调查、日元弱势这些,本该是机会,可日本船台排满、人手短缺,接单都接不过来。2025年上半年,全球需求旺,可日本厂子忙不过,订单溜到别人兜里。价格回落,细分市场疲软,船东观望,订单自然少。

话说,日本底子还在,散货船、汽车运输船这些细分有竞争力,完工量、收入去年还涨了,利润扭亏。但转型慢,高附加值船型丢了,中低端又守不住。政府修订出口管制,高强度钢材卡中国采购,可自己也没多赚着。

日本这94艘,反映出老将的阵痛。未来靠合并、转型找路子,或许还能翻身,但得快点。比起韩国的专注,日本这调整期太煎熬了。

中国船企的意外之喜:大国担当的全面开花

中国这370艘订单,1004万修正总吨,52%份额,同比掉65%,可全球低迷中,这成绩亮瞎眼。起步晚,1950年新中国设船舶工业局。

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到2019年重组中国船舶集团,资产超万亿,员工近20万,研发制造一条龙。三大指标——新接、手持、完工——全全球第一,从大国到强国,就差临门一脚。

为啥这么猛?产业链完整是关键,从钢材到电子,50多个行业关联,成本低、效率高。政策支持稳,手持订单2.3亿载重吨,够干好几年。上半年完工2413万载重吨,掉3.5%,新接4433万载重吨,掉18.2%,但利润总额涨超七成,景气指数创历史高。

中国船舶上半年净利润29.46亿,涨108%。船东多国来投,美国、日本、韩国船东都下单,上海三大船企江南、沪东中华、外高桥忙翻天。

成就单亮眼,2023年11月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13.55万吨,2125间客房,全船零件2500万个,电缆长过哈尔滨到三亚。2024年10月第二艘爱达·花城号命名。

大型LNG船、航母、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能钻11000米深海,抗风强。这些不光是船,还是海洋实力的标志,推动深海技术和能源安全。从模仿到引领,几十年走别人上百年路。

订单差距拉大,韩国高端有优势,日本细分不弱,中国领先但得警惕。环保、智能、高端是新赛道,三国都布局,中国创新、品质、合作是王道。这半年数据,照出谁在变、谁在守。未来竞争不止订单,还得拼科技、效率、绿色。中国这意外,靠的是实打实的积累。

全球造船转型中,中日韩各有各的玩法。韩国高端突围,日本整合求生,中国量质齐飞。

下半年,订单会不会反弹?美韩合作、日元走势、中国绿色船这些变量多,谁笑到最后,还得看执行力。总之,这差距不是终点,而是新起跑线,各家都得加把劲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日本   中国   上半年   差距   订单   意外   韩国   三星   美国   全球   船舶   船厂   船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