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生活小窍门
灵活掌握具体操作技巧,助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减油、减盐、减糖”也可简称“三减”,是国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专项行动。希望通过“三减”行动促进居民优化调整个人、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生活。
今年是体重管理年的开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总结既往相关工作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最新知识,制作了本系列“三减”生活小窍门,希望通过这些小窍门帮助广大市民在生活中灵活掌握具体操作技巧,助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一、控制食盐摄入量
★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2-3岁幼儿不超过2克,
★4-6岁幼儿不超过3克,
★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
使用定量盐勺,标准限盐勺一般为2克,一个啤酒瓶盖装满盐正好是6克,炒菜时估算三餐人均盐摄入量,有意识减少盐的放入。
二、低钠盐的应用
对肾功能正常者,低钠盐(含约30%氯化钾)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但要注意:直接全部替换可能导致“不够咸”的错觉而多用。建议先替换50%,适应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转换。
三、避免过多添加调味料
除了盐本身,厨房里常用的味精、鸡精、酱油、蚝油等都含有较多的盐分;黄酱、豆瓣酱、甜面酱等酱类调料含盐量尤其突出;
番茄酱、沙拉酱、蛋黄酱等,为了增添风味,也会添加不少盐分。
所以调味品适可而止,不要添加太多。
四、少吃高盐食品
榨菜、咸菜和酱菜等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大量盐;腊肉、香肠、咸鸭蛋等肉蛋加工品,为了保证口感鲜美和延长保存期限,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盐;
面包、挂面、方便面等主食加工品,在发酵过程中为了达到有弹性、筋道的口感,制作时会加入不少盐;
香干、卤干、素鸡等卤制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盐或酱油进行调味,从而导致盐分含量上升;
油炸类食品除了调味用的盐之外,还会添加小苏打、泡打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这进一步增加了其中的钠含量;
罐头制品为了长期保存,需要添加大量盐分。
以上类别的食品要少食用,建议每餐都有新鲜蔬菜。
五、警惕“藏起来”的盐
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里虽然尝起来感觉不到咸味,但其实有不少盐。像冰淇淋、蛋糕、奶酪(尤其是天然奶酪)等甜品,为了促进发酵、抑制细菌滋生以及提升口感,会加入盐;
鱿鱼丝、牛肉干、膨化食品等零食,在加工过程中同样添加了大量盐分。建议少食用“藏盐”的加工食品。
六、外出就餐选择低盐菜品
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尽量选择低盐菜品。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少盐”或“盐单独放”。
避免干煸、干锅、酱爆等高盐烹饪方式的菜品,多选清蒸、白灼、凉拌类菜品。
七、逐渐减少钠盐摄入
减盐需要循序渐进,味觉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八、关注营养成分表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购买食品时,尽可能选择钠盐含量较低的包装食品,以及具有“低盐”、“少盐”或“无盐”标识的食品。
减盐烹饪小技巧
借助适量辣椒、葱、姜、大蒜、胡椒、花椒、八角、柠檬汁等调味品提味,或者用香菜、洋葱、香菇、海带等特殊香味食物做搭配调味,满足口味需求,减少盐的摄入。
在菜品快出锅时再撒上盐,这样既能保持菜品的口感,又能控制盐的摄入量
供稿:市疾控中心食卫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