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日损百万营业额,千亿上市计划悬了!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让一家年营收62亿的餐饮巨头站在了悬崖边上。

“西贝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分别减少了100万元,预计今天会减少200万元到300万元。”2025年9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面对媒体时坦言。这场由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引发的风波,在短短几天内演变成了西贝成立以来的“最大外部危机”。

西贝原计划在2026年完成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如今,这一宏伟蓝图正在接受严峻考验。消费者用脚投票,资本市场重新审视,西贝的千亿市值故事能否讲下去,成了一个未知数。



01 事件全貌:一条微博引发餐饮界地震

9月10日傍晚,知名创业者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连锁餐饮巨头西贝,称自己和同事5人消费15道菜共830元,人均消费高达166元。他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并呼吁国家强制餐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相关话题在48小时内阅读量突破2亿次。罗永浩在后续直播中强调,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面对汹涌舆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做出强硬回应。9月11日上午,他连用三个“一定”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并宣布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同步开放后厨参观。当日晚间,罗永浩反手发布“10万元悬赏”,征集可司法采信的预制菜证据。

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没有平息事态,反而将事件推向高潮。媒体纷纷实地探访西贝后厨,直播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却让西贝陷入了更深的信任危机。

02 经营影响:客流断崖式下滑与营收锐减

风波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直接冲击西贝的日常经营。贾国龙透露,9月11日和12日,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分别减少了100万元,预计13日会减少200万元到300万元。

以其2024年约90亿元营收测算,西贝平日日均收入约为2500万元。这意味着单日营收下滑幅度接近8%,对于以实体经营为主的餐饮企业来说,打击尤为沉重。

具体到门店层面,情况更加直观。西贝莜面村深圳罗湖益田假日店员工描述,舆情发酵初期,早市通常至少能有五六桌散客,现在经常整层楼就几个服务员。午市时段仍有许多空置餐桌,与隔壁餐厅的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客流“断崖式萎缩”不仅发生在一线城市。多地消费者表示要“主动规避疑似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中国烹饪协会的调研数据也显示,83%的消费者会主动回避可能使用预制菜的餐厅。

03 品牌信任:高溢价模式遭遇致命挑战

西贝人均消费80-100元的定价策略,一直建立在“高品质中餐”的品牌定位上。消费者支付较高价格时期待的不仅是卫生和吃饱,更包括新鲜食材的本味、厨师手艺的温度和即时烹饪的香气。

然而,媒体实地探访西贝后厨发现:“草原嫩烤羊排”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会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更令人咋舌的是,儿童餐中的鸡翅保质期9个月,西兰花保质期长达24个月。

这些发现与消费者心中的“新鲜现做”相去甚远。许多家长表示担忧,一位消费者坦言:“此前冲着他们家干净、卫生的儿童餐去吃,现在发现儿童餐的西兰花可能比自家孩子年纪还大,以后就不太想去了。”

消费者“贵得不值”的感知成为西贝品牌信任危机的核心。贾国龙曾回应:“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而预制菜争议,恰恰坐实了部分消费者心中“贵得不值”的认知。

04 上市计划:预制菜风波如何动摇IPO根基

西贝的资本化路径早已铺开。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西贝共进行三轮融资,最新一次为2025年1月。贾国龙曾在2023年宣布,计划“通过2023-2025年持续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完成高质量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为西贝的IPO计划蒙上了阴影。多位投行人士透露,受预制菜风波影响,部分潜在基石投资者已开始重新评估其品牌风险溢价。

餐饮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品牌信任,尤其在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的华人市场。一位消费行业分析师指出,若品牌负面持续发酵,西贝估值倍数可能下调5%–8%,对应募资规模缩减约10–15亿港元。

西贝目前面临的IPO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监管风险——供应链透明度不足,加剧资本市场对其合规性的担忧;品牌信任危机——削弱了西贝的品牌护城河;以及竞争风险——消费者可能转向竞争对手。

05 危机应对:从强硬对抗到被迫道歉的转变

面对危机,西贝的初始反应是强硬对抗。9月12日晚,西贝紧急召开了一场全员大会,会议标题为“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贾国龙坚定表示,宁可生意不做,也要和罗永浩干到底,并多次强调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然而,这种对抗姿态不仅未能平息风波,反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开放后厨”策略意外变成“自曝”。媒体直播镜头捕捉到的袋装鸡汤、冷冻鱼等画面广泛传播,加剧了消费者对西贝菜品“预制品”性质的质疑。

在舆论高压下,西贝于9月15日发布致歉信,承认“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存在差距”,并承诺尽可能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至门店现场加工。西贝还公布了9项具体整改措施,包括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

然而,这封道歉信因使用“顾客虐我千百遍”等表述又引发新一波争议。不久后,西贝重新发布道歉信,将“虐”字加上了引号。这种反复进一步凸显了西贝在危机公关中的被动局面。

06 行业背景:预制菜国标缺失与认知鸿沟

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落地带来的定义模糊。2024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征求意见稿)》,但该标准尚未正式实施。

定义上的官方认知与大众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官方定义,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净菜等不属于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看来,保质期数月甚至两年的冷冻食材就是“预制菜”。

消费者并不关心中央厨房和门店厨房如何分工,只关心自己花不菲价格吃到的,究竟是“刚做好的菜”还是“刚热好的菜”。这种认知差异让西贝在口碑和人心上处于劣势

值得关注的是,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的出台,有望为预制菜的定义和分类提供明确依据。

07 未来走向:西贝上市之路的挑战与可能性

面对内外压力,西贝的上市之路布满荆棘。首先是短期业绩下滑可能影响IPO审核所需的关键财务数据。上市审核非常看重企业报告期内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重塑挑战。西贝承诺将更多中央厨房工艺调整至门店现场加工,这一转变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效率下降。西贝2024年净利率原本就不足5%,任何额外成本都可能进一步挤压其盈利空间。

此外,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要求正不断提高。供应链透明度与ESG评分日益重要,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品牌信任风险。

然而,危机中也蕴含转机。西贝若能趁势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如发布第三方审计报告、上线区块链溯源,反而有助于修复品牌,提高ESG评分,吸引长线基金。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9项改进措施。这些调整预计在10月1日前完成。

与此同时,《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预制菜的“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餐饮行业的未来,必然离不开标准化的操作与效率的提升,但唯有将消费者的期待和体验置顶,用透明回应关切,用诚意重建信任,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食   营业额   计划   消费者   品牌   风波   危机   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   厨房   餐饮   儿童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