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i8上市;次日,理想i8和东风乘龙重卡对撞舆情发酵;截至8月3日晚,理想、乘龙、中国汽研三方针对该事件都完成了声明发布。
5天的时间,碰撞测试的舆情发展至顶峰,在相关部门一再倡议“反内卷”之下,两大知名车企及相关测试机构之间的“碰撞”,更显意味深长。本是无意却又是一团糟的测试,将消费者为何总是“不信国内信国外”的原因,诠释得明明白白。
针对“理想i8对撞乘龙重卡,导致重卡四轮弹起”的测试视频,8月3日晚,理想汽车回应:“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实属无心之举。”
去年,纯电车型MEGA的上市引发系列舆情,如今似乎又得在i8身上演绎一次,不过这次貌似是理想冒犯在先,i8上市前夕一度活跃的李想,舆情发酵之后忽然再次失声。看来,打击,真的很大。
理想的声明中,并没有祭出“追究造谣者责任”的杀招,反倒是中国汽研硬气不少,声明中表示:“将保留对恶意解读、误导传播的平台和个人媒体的法律、声誉的追诉权。”
即便如此,一向对“真相”求知若渴的网友还是纠结:“所采购的乘龙重卡,究竟是二手的,还是全新的?”
很多人认为,当三方都发出声明之后,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但笔者认为的是,这恰恰仅是个开端,尤其是一场碰撞引发的信任灾难,在一切都在迷雾中而快速结束时,后续可能会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崩塌。
事实上这一次的舆情,大家最后不仅是关注三家企业的声明和动向,而是关注“这场测试,究竟是否合理”。毕竟早在多年前,国内碰撞测试已是一团糟。
比如中汽研的C-NCAP,“五星批发部”的称号几乎是妇孺皆知,基本随便测试一辆车,在中汽研都可以轻松获得五星评定。下到几万块钱,上到百万级别,款款都表现优秀,款款都没有质量问题、硬如坦克,不得不让观众质疑。
后来,中国汽研和几家知名保险公司所推动的C-IASI因测试某德系畅销车型,一炮而红,迅速建立起威信,不消多时又因一款日系车的测试,使得一夜之间信任崩塌,C-IASI和C-NCAP一样被网友一同被打入“五星批发部”。
值得一提的是,C-IASI在当年可谓是风靡全国,因公平、严格而闻名,碰撞测试标准媲美欧洲,尤其是25%偏置碰撞一项致不少车型折戟,让大家大开眼界,堪称国内测试领域的一股清流。
也就是说,在汽车测试这一领域,我们国内本是没有什么公信力,包括很多的车企高管、车企通稿,在宣传自家的产品质量时,都要拿国外的测试机构来说事,只要高分通过了国外测试,就证明是一台够硬、够安全的车。
然而十分可惜,如同一股清流的C-IASI不再如以往那般触目惊心,消费者再度重返“不信国内信国外”的老状态。当然了,或许是现在的车辆质量,确实是提升了。
网友戏言,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机构评测理想i8和乘龙重卡,现在卷入风波,可是要第四方机构出来重新评测一轮,才能证明谁是谁非了。
笔者认为的是,存在任何商业行为的所有测试结果,都只能看看便罢,能够验证车辆质量的,只有车主的口口相传。自证,真不如让消费者去验证。
说实话,信任崩塌,来得远比想象中严重。诸如315晚会,一个为消费者发声的栏目,每年都让各个产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多年的发展建立起来的威信,反而因“选择性报道”、“重复性报道”导致公信力下跌。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随之而来的是各类问题日益突出,让消费者抓耳挠腮,正等待着一家权威为自己发声。可即便如此,无论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一样的问题都没能入315晚会的法眼,实在让人唏嘘。
新车发布会,流量、声量可能就代表的是销量。为了提高流量、声量,不少车企都希望拿出最吸睛之处进行宣传,而一纸“测试结果”,更能直击人心。那么,就理想、乘龙对撞一事的发展态势来看,后面其他车企的发布会又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总该不会不让人搞营销了吧?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