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不论男女,都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养生,过好最后15天!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白露时间

2025年9月7日

农历七月十六,星期日

16:51:4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秋意渐浓,晨露凝霜,白露如约而至。

值此季节交替,人体气血也随之由表入里。

稍有不慎,便容易受凉气侵袭,引发不适。

这十五日,是自然赋予的重要缓冲之期。

若能顺应天时,细心调养,方能尽享秋高气爽的惬意。

今日特奉上白露养生三忌、三宜、三秘诀,愿您把握这难得时光,与天地同频,与健康同行。

三忌


一、忌贪凉露体,防寒入侵

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之后,阳气渐收,寒气渐生。

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稍不注意便容易受寒。

尤其是颈部和脚踝等部位,脂肪层较薄,着凉后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

长期如此易引发关节疼痛、感冒咳嗽等症状。

老年人因阳气渐衰、抵抗力下降,更应注意保护关节部位。

建议早晚外出时携带外套,并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

同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关键部位,可以佩戴护膝,穿长袜。

晚上睡觉时,也应盖好薄被,最好不让肚子和脚露在外面。

二、忌过度进补,防护脾胃

民间有谚:“秋三月,六腑不通,五脏不安。”

夏季高温时,脾胃功能减弱,消化能力往往有所下降。

若在白露时节骤然大量进食油腻、滋补类食物,如频繁食用红烧肉、药膳等,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

因此,饮食应注意循序渐进,以平补缓补为主。

建议先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调理2-3周,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循序渐进增加温补食材。

注意,每餐最好保持七分饱,细嚼慢咽不少于20次。

三、忌剧烈运动,防气津耗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

白露时节,人体阳气逐渐内收,新陈代谢较夏季减缓。

此时若进行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训练等,容易导致出汗过多,耗伤气血津液,出现口干、咽燥、疲倦等症状。

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太阳升起后,避免早晚气温过低时外出锻炼。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温水,可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增加脾胃负担。

三宜


一、宜食疗润燥,滋阴补液

1.宜食三白

常言道:“白露吃三白,健康自然来。”

白露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等症状,此时应多食白色食物以润燥生津。

银耳:银耳富含银耳多糖和膳食纤维,能润肺生津,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

可以搭配百合煮羹,缓解燥郁,镇静安神。

山药:山药含有黏液蛋白和淀粉酶,能健脾益胃、补肺气,适合脾胃虚弱者。

可以搭配糯米食用,将二者合煮成粥,补中益气。

白萝卜: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化痰止咳、促进消化。

可以与牛肉同炖,既可补充蛋白质,又能避免燥热。

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适量即可。

2.宜吃二瓜

冬瓜:冬瓜含水量较高,富含维生素C,能利水消肿、清热生津。

建议带皮煮汤,有助于增强利尿效果。

南瓜:南瓜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果胶,能补中益气、保护胃黏膜。

蒸食或煮粥可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成分,尤其适合体虚乏力者食用。

二、宜早睡早起,收敛神气

《素问》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白露后昼夜温差增大,人体阳气逐渐向内收敛。

早睡有助于顺应自然规律,促进阳气潜藏;

早起可吸收清晨清新空气,促进肺气宣发畅通。

白露后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

这样可保持8小时充足睡眠,符合“秋冬养阴”的中医原则。

早起后建议开窗通风,进行深呼吸练习,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清肺益气。

三、宜外出秋游,疏解肝气

白露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

人体肝气易受压抑,出现情绪低落、胸闷等状况。

户外活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登山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建议选择空气质量良好的自然环境,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进行户外活动,每次30-60分钟为宜。

活动时建议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扩张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有助于增强肺活量。

三秘诀


一、生姜泡脚,驱寒气

俗语道:"白露泡脚,肺润肠通。"

白露之后,寒气最容易从脚入侵。

而生姜含有姜辣素,用生姜水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末梢血液供应。

睡觉前,可以取生姜5-6片,加水煮沸后调至40℃左右水温,泡脚20分钟至身体微微发热。

注意水温不宜超过42℃,以免烫伤;泡脚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防止过度出汗。

体虚易汗者,应缩短泡脚时间至15分钟。

二、润燥增湿,养津液

老话常说:“润一分燥,养一分人。”

秋季天气干燥,极易上火。

室内湿度建议保持在50%-60%,可通过加湿器或放置清水调节。

每日晨起空腹饮用300ml温蜂蜜水(水温不超过60℃),晚间可食用梨汤(梨去皮切块加水炖煮20分钟)。

减少辛辣、油炸食物等摄入,增加粥类、汤类等流质食物比例。

同时可适量食用芝麻、杏仁、百合等润燥食材。

三、按摩穴位,通经络

1.太渊穴

按摩位置:腕横纹桡侧凹陷处(手腕脉搏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轻轻按压,略感酸胀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

按摩功效:有助于增强肺气功能,改善呼吸系统状况,缓解咳嗽气喘。

2.涌泉穴

按摩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手掌搓热后反复揉搓该穴,或以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5分钟。

按摩功效: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口干咽燥,改善睡眠质量。

3.三阴交穴

按摩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至产生酸胀感,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

按摩功效:能够健脾和胃,滋阴润燥,改善消化功能。

古语有云:“秋金之令,主收敛。”

白露之“收”,是为寒冬之“藏”。

今朝守得住,明朝享安康;此时养得好,全年无烦恼。

把握好这十五天,顺时而养,调节身心。

自能在清凉金秋中,收获满满的安康与幸福。

认同的,点亮“爱心”,愿各位家人朋友们养出一份好气色,体健心安,迎来美好秋日,转发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育儿   态度   男女   今日   白露   阳气   脾胃   建议   生姜   气血   生津   人体   时节   早起   银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