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韩国,历史上是属于中国的。”
韩国学者金在吉,在讲台上说出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后,台下的其他韩国人顿时破防。
质疑他“叛国”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后他的讲座被取消,人也被韩国学术界拉入黑名单。
在韩国人全都在“偷”中国文化的时候,金在吉为何敢这么讲?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很小的时候,金在吉就对知识充满渴望。
少年时期,他偷偷躲在角落里看中文版的《三国志》。
同学发现后笑话他:“看别国的历史干什么?”面对嘲笑,他选择了沉默,但学习的劲头却始终没有减弱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岁那年,他随父母去庆州游览,站在古新罗王宫遗址前,导游的讲述绘声绘色:
“公元前2333年,一只熊变成女人,生下檀君,建立了国家。”
可这种说法,却让金在吉陷入了深思,这样神乎其神的传说,真的能作为建国依据吗?
新罗宫殿
因此,年轻的金在吉突然发问:“有什么证据吗?”
导游愣了一下,搬出了标准答案——这都写在《三国遗事》里了!
听了答案的金在吉反而更加困惑了,他决定要亲自追寻历史真相。
《三国遗事》
于是,在那个在韩国学生争相赴美留学、热衷商科的年代。
金在吉偏偏选择了考古学专业,还特意辅修了汉语言文学。
没人理解他的选择,但他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格格不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9年,金在吉的学术生涯迎来重大转折——他得到了赴北京语言大学交流的机会。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他结识了一位河南考古学者,并且一起去了贾湖遗址考察。
寒冬时节,泥地冻得硬邦邦的,金在吉却异常兴奋。
贾湖遗址博物馆
他亲眼见证了考古学家,挖出一根能吹出七个音阶的骨笛,那是距今约9000年的文明遗物。
除此之外,地上还静静地躺着陶片、刻符等各种文物,每一件都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文物
当工人们用报纸一层层仔细包裹它们时,金在吉仿佛也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他被中国新石器文化所震撼,他想:中华文明绝不止五千年,而是可以追溯到万年之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韩国后,金在吉立即着手撰写了《关于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再思考》一文。
文章开篇第一段就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东亚万年史”的论点。
他还列举了三个考古重器,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裴李岗文化遗址,出现了七千年前的碳化粟粒、打磨精良的石器、规整的墓葬。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有组织地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分工。
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做工精湛的彩陶,人们也建立了固定的居住区,还专门设置了粮食仓储区域。
仰韶文化彩陶
这说明中国人早就学会了社会分工。最后就是贾湖遗址,那根能吹出七音阶的骨笛。
龟甲上神秘的刻符,以及稻谷种植的痕迹,都在证明,中国的文明萌芽早已出现。
文章发表后,金在吉万分期待能与同袍展开激烈讨论。
贾湖遗址
然而,韩国学界却对这篇文章出奇地沉默,整整两年都无人回应。
面对这种情况,金在吉索性转换了研究方向,开始深入挖掘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1992年,他带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参加了首尔国立大学的研讨会。
金在吉
会上,金在吉语气坚定地告诉众人,汉武帝曾在朝鲜设立行政区域。
看着台下的学者们面面相觑的样子,他立马从包里掏出三样铁证——从乐浪郡出土的文物。
分别是一枚刻有“乐浪丞印”的铜印,一个带着漂亮汉字的陶罐,和一枚燕国的刀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说,韩国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是一时的统治,而是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事实。
这番话一出,会场立即炸开了锅,一位历史系主任冷笑着质问他,为什么要否认韩国建国史?
但金在吉却语气平静:“不是否认,而是重建。重建被神话掩盖的历史真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尔国立大学的那场研讨会后,学术界对金在吉的态度从质疑变成了集体沉默。
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多年研究成果汇编成《乐浪的回响》一书。
这本书刚印了两万册就遭遇了莫名其妙的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版社先是以“原材料延误”为由推迟发行,接着又说“书号待审”,最后这批书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市面上消失了。
金在吉转而选择了巡回讲座。
在大邱和光州的演讲中,他详细讲述了朝鲜使用汉字长达千年的历史,甚至提到世宗大王创制韩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民众识字率。
世宗大王
然而,听众们要么沉默,要么质疑,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1995年,一次在全罗道的新罗古墓考察,让金在吉找到了新的实证。
考古队发现90%的陪葬品上都有汉字印记,一些铜器上还刻着“长乐未央”这样典型的汉代铭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将这些发现整理成《朝鲜古代的中国因素》一书,却引来了更大的麻烦。
议会开始质询他是否有“叛国”行为,媒体给他贴上了“为中国张目”的标签。
在一次电台辩论中,一位教授甚至直接质问他“到底是哪国人”,节目播出后台收到了200多通愤怒的投诉电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交媒体上,金在吉的账号突然被限制流量,评论区充斥着“叛徒”、“贱骨头”这样的谩骂。
更糟糕的是,他的大学课堂开始出现学生集体退课的情况,他的名字也被列入了学术黑名单。
到了2010年,学院以“休假”为由想要支开他,遭到拒绝后直接将他调去了资料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在吉就此沉寂,直到七年后,中韩就黄海划界问题产生争议时,他再次站了出来。
他发表了一篇深度分析文章,直指韩国教科书存在严重的历史改写问题:
弱化汉字内容,篡改乐浪郡的历史,大量删减中韩历史交往的史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篇文章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韩国学界彻底将他边缘化,他的研究资料被封锁,就连名字都从学术数据库中消失了。
一位学者的学术生涯,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抹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经历在中国网络上传开后,不少网友开始关注这位“最后一个亲中的韩国学者”。
有人称他是“韩国的清醒者”,但在他的祖国,这份清醒却换来了近乎放逐的待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韩国还在为“端午祭申遗”“韩服起源”与中国争论时,金在吉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靠抹去历史中的“他者”来建立,而是敢于承认自己从哪里来。即使韩国不愿承认,那些被埋的真相,也终将在时间长河里,发出最清晰的回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人民网-2024-09-02——《新版历史教科书令韩国人担忧!有老师称“可能让学生产生歪曲的历史认识”》
北京晚报-2012-10-26——《韩“去汉字化”后果尴尬 多位前总理呼吁学汉字》
乐浪郡太守考- 2010年第1期51-55——《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