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登”科技与“老登”红利如何兼得?

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无疑这是科技股的盛夏,面对这样的市场,一部分投资者尽情享受当下的科技股行情,一部分投资者则在“老登”资产中苦苦挣扎,这两部分投资者似乎谁也不服谁。

之所以A股科技类资产会受到这么多质疑,我觉得这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A股科技股行情波动太大,基本面时常被股价快速透支,热门科技板块的静态估值基本处于没法看的状态。

话虽这么说,但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从长期来看,科技类公司还是能给投资者带来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的。从美国市场各行业的表现来看,前些年表现最好大类行业还是必需消费医药生物,如今早已变成了信息技术行业。

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今天我想来聊一个不错的配置思路,即:是不是可以将视为“小登”的科技与被视为“老登”的红利策略相结合?当然,我得事先声明,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关的指数\主动基金产品。

一、复华台湾科技优息ETF的成功

说到科技和高股息,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宝岛台湾。

先说科技,根据台湾证券交易所数据,我国台湾股票市场的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60%,台积电单只股票占到台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40%左右。

再说高股息,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台湾市场的ETF规模合计9650亿元(人民币),其中前十大ETF的合计规模为6842亿元,占到中国台湾市场ETF总规模的71%。而在这前十大ETF中,有7只高股息ETF,合计规模达到3197亿;单看这些红利类ETF的体量,其要比A股红利类ETF市场大得多,是全球第二大红利ETF市场(第一大市场为美国)。

正因为科技股和高分红策略在台湾市场都很主流,因此在台湾ETF市场出现了一只叫复华台湾科技优息的ETF产品,该ETF产品最新规模达到346亿,是台湾市场的第7大ETF

该ETF产品跟踪的是台湾指数公司特选台湾上市上柜科技优息指数,关于这只指数的编制规则特点,我把该指数的编制规则文档让Kimi帮我整理了下,具体如下表。简单来说就是在科技板块里选择具有高股息特质的公司

该ETF产品跟踪的是台湾指数公司特选台湾上市上柜科技优息指数,至于这只指数的编制规则特点,我把该指数的编制规则文档让Kimi帮我整理了下,具体如下表。简单来说就是在科技板块里选择具有高股息特质的公司

关于复华台湾科技优息ETF的特点,此前华鑫金工团队在全球红利策略&SmartBeta巡礼之中国台湾:全球第二大红利ETF市场炼成术中做个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它是台湾地区首只月度分红的ETF产品

尽管这只ETF非常受到台湾市场投资者的欢迎,但如果看业绩,该指数相对于台湾市场的科技类市值加权指数并没有什么超额收益。下图为上述ETF跟踪的特选台湾科技优息指数台湾资讯科技指数的业绩对照,前者是跑输后者的。当然前者也有其优势,那就是抗回撤能力强,波动率小,2022年12月9日至今,特选台湾科技优息指数日收益率的年化波动率为17.81%,远低于台湾资讯科技指数26.22%

简单总结就是,目前特选台湾科技优息指数相对科技宽基尚未体现出收益率的优势,只体现出低波动抗回撤的优势。

其实,美国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特点,科技股中高股息个股同样不具备业绩优势,但可以降低波动,像跟踪纳斯达克科技红利指数的TDIV,历史表现同样是大幅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的,但抗回撤能力更强。可能因为这类产品没有展现出业绩优势,而且美国市场呈现慢牛行情,市场整体波动很小,因此“科技+红利”的ETF产品并不是太受关注,这只产品的最新规模才37.3亿美元

二、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通过上部分,我们看到科技板块叠加红利策略的选股效果在美国及中国台湾这样的市场并不是太理想,在降低了波动的同时也损失了收益。当然,可能由于中国台湾市场对高股息策略的认可度实在太高,这类产品同样获得了非常可观的产品规模。

如果回到咱们A股市场,尽管咱们这些年ETF业务发展得是如火如荼,但相关的“科技+红利”ETF及场外指数基金产品尚为一片空白。

其实,不用说具体的基金产品,相关的股票指数都是非常有限的,我翻遍了中证、国证和华证三大指数公司的网站,目前只看到了信息红利H30097)这样一只明确在科技赛道方向叠加“红利策略”的Smart Beta指数。

尽管只有一只独苗,但管中窥豹,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这类产品在A股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我在研究后发现,与海外科技红利指数只降低波动不提升收益有所不同的是,信息红利H30097)指数不仅能降低波动,还能提升收益水平

在具体展示数据之前,我们先说这只指数的编制规则。

信息红利(H30097)是中证指数公司推出的一级行业红利指数中的其中一只,先在中证全指指数成分中选择信息技术行业成分,然后再在当中选择过去三年连续分红股利支付率大于0并小于1的公司,最后选择股息率最大的50只股票,采用股息率加权年度调仓。不用多说,这是一支非常标准的科技行业红利指数。

然后我们看具体数据:

下图为信息红利全收益H20097.CSI)和全指信息全收益H00933)2013年7月以来的收益对照,期间信息红利上涨802%(折合19.56%的年化超额),而全指信息仅上涨244%(折合10.57%的年化超额),这意味着在这12年多时间里信息红利相对全指信息取得了9%每年的超额收益

下图为信息红利全收益H20097.CSI)和全指信息全收益H00933)2013年7月以来的收益对照,期间信息红利上涨802%(折合19.56%的年化超额),而全指信息仅上涨244%(折合10.57%的年化超额),这意味着在这12年多时间里信息红利相对全指信息取得了9%每年的超额收益

信息红利相对全指信息不仅超额收益高,而且超额收益表现得很稳定(具体参考下图)。

下表列出了分年度收益,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以来除了2020年、2024年和2025年外,信息红利均跑赢了全指信息指数。至于这些年份跑输,我认为当中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风格极致偏向科技板块,市场偏好变得较高,红利类策略不仅在全市场中失效,也在科技板块失效

最后,我们看下信息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自2017年以来信息红利指数每年的股息率均能维持在2%左右,近几年的股息率能够接近3%,还是非常可观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科技红利策略在海外遭遇到业绩挑战,但在A股市场则表现得非常完美,不仅降低了A股市场科技股可恶的回撤(见下图),而且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超额收益,可以说表现得非常完美!

三、“科技红利”策略未来发展空间

之所以红利类策略在科技板块中表现得能那么有效,我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A股市场呈现出弱有效性,一些业绩不明朗的科技股常常出现巨幅的股价波动,这为红利策略提供了非常多的在科技股中高抛低吸投资机会。

相对来说,美股和中国台湾等市场的有效性更高,对科技股定价相对合理,很多科技股股价表现得像只温顺的小绵羊,股价与成长相对匹配,红利策略很难有用武之地。

接下来,我们就得谈到A股市场“科技红利”策略巨大的应用价值及空间,展开下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a)国内很多投资者有科技股的配置需求,但却没有好的工具。

不管是“老登”、“中登”还是“小登”,尽管他们对A股科技股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我相信背后这些精明的投资者们都认可我国科技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只不过因A股科技股波动较大,常常过度甚至错误定价,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b)以“信息红利”为代表的科技红利策略找到了A股市场各类投资者的最大公约数。

“科技红利”一方面能够降低波动,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组合收益,收益风险比大幅提升,这是各类投资者均非常乐见的。我特别将信息红利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历史业绩进行了对比,发现2013年7月以来信息红利的表现与纳斯达克100基本相当。

(c)反直觉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说到“科技红利”这类“老登”与“小登”的结合体策略,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基金管理人在评估这类产品时,第一反应往往会觉得这类策略非常的不伦不类,认为科技行业的高锐度与红利策略的防御天然犯冲,这是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两类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特征差异分别大。

但其实,大家之所以这么想,大家更的还是把这些细分行业主题及策略当做工具使用。而没有注意到中国崛起的大背景,那就是中国的科技行业未来有一天也可能像美国市场那样变得生机勃勃且出类拔萃,而要拿到这部分Beta或者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Alpha,A股市场科技股的巨大波动性让很多投资者有点难以下手

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对A股市场的科技宽基指数做一些改造,以降低波动,让大家拿得踏实舒心,这可能就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于A股的配置需求。而“科技红利”恰好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降低波动,还能够提升收益

未来,我想未来也许有一天,我国很多投资者持有科技股像持有消费股那么自然,不再奔着高弹性而是奔着其长期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而去。

我想,如果这一天尽早到来,给A股科技股投资打补丁“科技红利\低波”策略将大有可为。

(d)指数巨大的改进空间

本文提到的信息红利指数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案例,考虑这些年红利策略衍生的各种各样的优化逻辑,我想科技红利指数未来还会有着非常大的优化空间(比如提高调样频率,及时反映上市公司的分红能力,考量上市公司的边际成长性及剔除估值陷阱等),这意味着这一类指数及相关产品的发展空间更是值得期待。

四、写在最后

在ETF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同质化的产品竞争让人应接不暇,也容易累觉不爱,我认为大家在卷这些热门的方向的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新的ETF产品蓝海。

我认为,“科技红利”方向就是这样一个蓝海方向。当前我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军工及芯片等科技方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但因A股市场没那么成熟,我国在科技产业持续迸发的竞争力转化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并没有那么理想。

既然这样,“科技红利”就可以成为将我国在科技产业的竞争力转化为投资者理想回报的一个非常好的桥梁,这既符合金融行业“五篇大文章”的大方向,又实际造福市场各类投资者,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真心希望这类相关产品能够尽快问世。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原创不易,如果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三连击,感谢大家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红利   科技   指数   台湾   股息   收益   策略   信息   投资者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