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世界认识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发生巨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31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他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6月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在红色区域采访的第一位西方记者。

1937年,他将此行写作成书,书名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首次出版,即在西方世界引发轰动。1937年底,他又突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将此书以《西行漫记》为名作为掩护,在上海出版了中译本,不到几个月内,就在国内和国外华侨中引发轰动,让国内外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这颗冉冉升起的红星。

斯诺与夫人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中国的革命陷入低潮,也是那时,他到达了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之后他更是亲历了1932年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此后,他在北平的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同时学习中文,也是在这期间开始接触了鲁迅、宋庆龄和一些中共地下党员。

那时他便萌生了想要采访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于是1936年,他冲破重重阻力,首先抵达了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之后又长途跋涉,到达宁夏南部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地带,他冒着炮火折回保安,又回到西安。从西安返回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

在他的采访期间,他写下了《遭白匪追逐》《共产党的基本政策》《论抗日战争》《苏区工业》《同红色农民谈话》《红军战士的生活》等文章,又接触了大量中共领导人,写了《贺龙二三事》《彭德怀印象》《关于朱德》等人物报道,发布在西方媒体上,篇篇轰动。

1937年10月,斯诺将这些报道结集成书出版,仅仅过了一个月,这本书就已经发行了五版,可见当时的畅销和影响力之大。

1937年初版的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封面

在1938年《西行漫记》的序言中,斯诺激情澎湃地书写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如今依旧令人动容:“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从最实际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在他看来,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得知共产党人“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

出于对中国的热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开始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地记者,继续对中国问题进行报道。1939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并再次和毛主席进行了谈话。1941年,斯诺对于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也因此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后来在麦卡锡主义控制的时期,美国当局将他视为危险分子,不允许报刊刊登他的报道,他的护照也被禁止去中国旅行。

直到1960年,埃德加·斯诺得到了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第一次来到了新中国。1972年2月,美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应邀访问北京,那时已经重病的斯诺希望能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作为记者参与报道。可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1972年2月15日凌晨,斯诺在弥留之际对医生说了最后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当时他执教的燕京大学)校园里。这里,是他当年“西行”的起点。

抗战馆展出的斯诺的采访包

在斯诺等国际新闻记者的影响下,许多来自各国的记者纷纷来华前线采访,报道中国抗战实况,揭露日本侵略行径。

在斯诺为当时被日本占据的上海出版的中译本《西行漫记》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可以概括他对于抗日战争的观点和态度。他写道:“对日本帝国主义,已没有妥协余地。当前的历史途径,不是战斗,就只有灭亡……现在全世界已没有人再称中国共产党员为‘赤匪’了,第八路军和国民党士兵现在肩并肩地在作同样广大的战斗。”时光远去,但他书中鲜活的人物,仍旧活在人们心中。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陈梦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红星   世界   中国   西行   北平   抗日战争   燕京大学   采访   记者   西安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