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扶着墙壁,在客厅里试着慢慢转身往后看,想看看背后有没有人,他愣了下,因为脖子、腰、腿都没问题,但那一刻却觉得动作有点笨拙。
后来子女带他去社区体检,做了几个简单动作测试:一个是握拳力量测试、一个是单脚站立平衡、一个是从椅子上慢慢起立坐下。
结果医师皱眉说:“这三个动作看得出啥:若做不好,这身体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健康。反过来,如果能做得好,那说明某些关键特点可能让你活得更长。”
这听起来有点神秘,但背后其实有科学依据。
下面就聊聊这三个动作为什么重要,以及那两个从这些动作里能看出的“长寿特质”。
第一个动作,是把拳头握紧、测握力。
握力测试看似简单,但它反映了身体肌肉力量、神经传导、营养状态、全身肌肉功能、甚至心血管健康。
很多研究指出,握力强弱与死亡率、残疾率、功能下降风险有显著关联。
比如一项老年人研究显示,中年时期的握力若偏低,25 年后发生功能受限的概率比握力高者高很多。
还有研究认为握力比体重、营养状况、癌症诊断等因素更能预测身体机能下降。
握力强不代表你不会老,但它是反映“肌肉力量储备”的一个敏感指标。
换句话说,若一个人在晚年还能握力不错,那说明他在中年甚至更早就保持了一定肌肉训练与良好状态。
第二个动作,是单脚站立平衡。
让人闭上眼睛或睁眼,用一只脚站立看能坚持多久。
这动作虽然看着简单,实际上考察的是神经系统、内耳平衡器官、肌肉控制和骨骼协调性。
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动作上表现差,不稳定、抖动、持续时间短,那可能说明神经传导、骨骼肌肉、平衡控制这些系统都有问题。
研究中常把平衡力差与跌倒风险、运动能力退化、功能衰弱关联。
就算没有跌倒,也意味着身体协调性、感知反馈机制可能在衰退。
若一个人在老年还能保持不错的平衡力,那说明他的神经-肌肉系统、协调能力和中枢控制还没那么早变“崩坏”。
第三个动作,是“从椅子上慢慢起立再坐下”测试。
通常让人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借助辅助,慢慢站起、再缓缓坐下数次,看完成的稳定性与速度。
这个动作能综合考察大腿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下肢协调性、膝关节膝盖力量、核心稳定性。
如果这个测试做得吃力、膝盖颤抖、动作慢甚至要用手帮忙,那说明下肢力量可能严重退化、关节负荷大、肌肉支撑能力不足。
很多体能研究把这个动作称作“下肢力量与日常功能能力”的窗口。
若能顺利完成,那说明腿部肌肉、关节灵活性、神经-肌肉协作能力还在“保底”状态。
这三个动作若都能做得不错,那从里头能看出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肌肉力量储备较好”;第二个特点是“身体协调控制能力较强”。
这两个特点,在许多健康长寿研究中,都被反复证实为和寿命、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
关于肌肉力量储备,那是身体的“安全垫”。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逐渐流失(肌少症)或力量下降(称为“力量性肌能衰退”),但如果中年时期肌肉储备就很低,那老年时期就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很多研究把握力、下肢力量、借助杠铃、深蹲等动作作为肌肉力量的代表指标,发现力量弱的老年人,残疾、跌倒、住院、寿命短的风险明显增加。
比如,有研究指出,握力和寿命有相关性:手握力较高者,比手握力低的人死亡风险低。
换句话说,保持肌肉力量,是晚年“抗风险”的一张牌。
协调控制能力方面则代表整个身体的整合性能:神经系统、平衡系统、关节传感、肌肉反馈、骨骼支撑等等都参与其中。
如果协调控制弱,就容易跌倒、容易运动受限、容易因微损伤引发炎症、容易受伤进而影响机体状态。
那些能在“起立”“单脚站立”“握力”这些测试里表现好的人,很可能在日常生活里不容易摔、功能不易退、活动能力更持久。
这些动作虽然简单,却蕴含深意。
不过有人会问,这三个动作做不好就一定身体不健康吗?当然不是绝对的准则。
但如果长期做不好,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能力下降过快,就要引起警惕。
健康状态本身是多维度的,这三个动作只是一个“状态快照”的窗口,不是诊断工具。
但它们提示:若一个人在这些动作上表现差,要比别人多一点警觉,多做一些力量锻炼、平衡训练、协调训练。
那么怎样让自己在这三个动作上变“更好”,从而提高那个肌肉力量储备和协调控制能力呢?其实路径比较明确。
第一要做抗阻训练,也叫力量训练。
哪怕每天坚持简单俯卧撑、深蹲、提腿、弯膝练习这些,只要量慢慢累积,对手、臂、腿、躯干肌肉都会有刺激。
研究指出,即便老年人做低强度的力量训练,也能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功能状态。
第二要做平衡训练、核心控制训练、姿态训练。
练练单脚站、闭眼站、跳一跳、踏步训练、瑜伽、太极这些都可以训练协调性、神经-肌肉控制和本体感觉。
第三要保持日常活动、减少久坐。
肌肉是“用进废退”的器官,平时活动少、久坐过多,就会加速流失。
第四饮食要保证蛋白质、微量元素、抗氧化物、维生素要充足
为肌肉修复、神经支持提供材料。
第五注意休息、睡眠、避免慢性病干扰(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这些病若控制不好,也会影响肌肉、神经、血管对动作能力的支持。
在笔者看来,这三个动作正好不容易被人早期忽略:很多人以为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是“年轻人的事”,觉得年纪大可能就退了自然就算了。
你说,如果退化太快,连抬腿都吃力、握东西都松、站立都不稳,那生活质量真的会受影响。
而那些愿意坚持做肌力训练、平衡练习、活动量维持不错的人,往往晚年生活还能自理、自主、走动灵活。
这种“活得更长”不是只在寿命上,而是在“健康寿命”上有差别。
总而言之,虽然身体健康不能只靠三个动作就全定论,但这三个动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快速评估窗口。
若某人握力不错、单脚站稳、起立坐下顺畅,那说明肌肉力量和协调控制能力可能还有不错基础。
这两点正是那些活得更长、更有尊严、更能走动自如的人共性。
反过来,若这些动作做得差,就要重视锻炼和干预的机会了。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医生结合体检、影像、血液指标等给出全面评估和个性化建议。
希望这篇文章能在你或你亲人的生活里起到那个“小提醒”的作用,让维持肌力与控制能力成为日常习惯,而不是等到“没法动”才后悔。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3.《Midlife Hand Grip Strength as a Predictor of Old Age》
4.《Grip Strength: An Indispensable Biomarker For Older Adults》
5.《Hand Grip Strength and Longevity》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