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墟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博物馆作为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馆内文物都来自这个遗址。我们擅长的是通过考古学家的理解,用文物对某个问题作全面展示,如手工业、祭祀。我们还有单元式的展出,比方把亚长墓里所有东西摆出来,让人明白在商代,成组成套的礼器应该是什么样。这些都是我们相对一般综合类博物馆的优势。

殷墟博物馆新馆。除馆方供图外,图片均由采写小组成员拍摄。
不久后,我们还会开放“精细化考古实验室”,向公众展示实验室考古工作。
殷墟的考古发掘时间非常长,从1928年开始,几代考古人,还有很多海内外研究者,一起探讨大量的学术问题。殷墟被称为考古学家的摇篮。在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现代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这两个方面,殷墟都具有摇篮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拼接工作。
五四运动后,为自我革命与救亡图存,学者们主动走出去、引进来许多现代科学,包括地质学、医学和考古学。现代考古学被引进的一大原因,就是当时以顾颉刚为首的历史学家,质疑古史由于人为原因失实。
那么真正的历史是什么?现代考古学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方式。由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最终确认殷墟是晚商的都城。用商代的材料去研究商代的历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傅斯年先生在中研院史语所成立后,就主张第一次发掘放在殷墟。
先后几任领队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先生找来很多年轻人,包括石璋如、王湘等,还有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学生们,这样就慢慢组成了大家熟知的“考古十兄弟”。到1937年他们成长为骨干,甚至可以独立领导发掘。
史语所从1928年到1937年做了十五次发掘,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断。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起殷墟恢复考古发掘。当时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先生和梁思永先生负责全国的考古布局。
1958年开始,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安阳工作站成立。站内包括郭宝钧、郑振香、杨锡璋、徐广德、刘一曼以及曹定云等一代代考古学家,每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从开始工作就在殷墟,直到退休。
大的都城考古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内容非常多,一年两年干不完,几代人也干不完。我们要了解整个殷墟的都城布局,了解某个区域当时的功能、道路在哪、手工业生产在哪……大家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在工作,慢慢像拼图式地,将整个社会图景拼凑出来。
任何研究都是痛苦的,不光是考古,但是考古学跟历史学、政治学还不太一样,因为我们要到田野上风吹日晒,所以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心理准备,更要耐得住寂寞,考古学一直不是一门聚光灯下的学问。但是,考古学是理解文物、文化和文明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考古人往往会在一个遗址坚持很长时间。也正是这种默默的坚守,成就了一代一代的考古学家。
(作者为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