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产业这些年一直被说成是设计厉害但制造靠别人,尤其是亚洲那边。过去几十年,硅谷负责想点子,实际做芯片的活儿大多交给台湾、韩国那些地方。结果呢,美国本土的制造能力越来越弱,供应链一出事儿就卡壳。2022年,美国政府搞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花了五百多亿美金补贴,目的就是拉企业回来建厂,补上制造这块短板。没想到三年过去,这事儿还真有点眉目了,尤其是台积电在美国砸钱建厂,帮着把先进工艺带过去。现在,英伟达的黑威架构芯片晶圆已经在亚利桑那州的生产线上出来了,这被很多人叫作最强的AI芯片,标志着美国芯片本土化开始有点起色。
台积电是全球芯片代工老大,台湾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制程技术。2020年,他们就宣布要去亚利桑那州建厂,当时计划是建几座晶圆厂,加上封装设施和研发中心。起初没人太当真,因为美国那边缺水缺电,工人经验少,供应链也不全。张忠谋是台积电创始人,他早年在美国混过,1958年进德州仪器,从底层干起,一路爬到副总裁,管半导体业务。后来1985年回台湾,当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1987年创办台积电,搞出晶圆代工模式,把公司带成行业巨头。退休前,他多次公开说不看好美国建厂,觉得条件太差。但芯片法案一出,美国政府给补贴,还加压力,台积电就一步步加大投入。现在总投资已经超过650亿美金,相当于公司好几年资本支出的总和。
台积电把3000多名工程师从台湾调过去,还带家属,帮美国培训人才梯队。这么一搞,美国直接拿到亚洲积累多年的技术团队。2025年2月,台积电破天荒在美国开董事会,这是公司37年历史上头一回把决策会移出台湾,信号很明显,重心在往美国倾斜。结果呢,10月17日,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去凤凰城厂区,跟台积电高管一起庆祝第一个黑威晶圆下线。这晶圆用4纳米工艺,里面塞了2080亿个晶体管,专为AI计算设计,性能比上代强好几倍。英伟达说,这标志着美国在AI芯片制造上迈出关键一步。
这芯片还不是完全“美国制造”。晶圆在亚利桑那做了,但封装测试还得运回台湾。为什么?因为先进封装技术像CoWoS-S,主要在台湾掌握,美国本土的产能还没跟上。英伟达的黑威芯片设计在硅谷,制造靠台积电亚利桑那厂,但成品组装离不开台湾支持。台积电计划在2028年把2纳米制程也带到美国,到时候链条更完整。三星也掺和进来,在得克萨斯州泰勒市投370亿建2纳米厂,安靠公司等美国企业补上封装环节。这样一算,美国高端芯片产业链基本搭起来了,从设计到生产,不用全靠海外。
芯片法案的作用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法案不光给钱,还设条件,企业拿补贴就得在美国建厂。台积电拿了65亿补贴,英特尔、三星、 Micron也分到大头,总共拉来超过6300亿私人投资。结果是,美国半导体制造项目如雨后春笋,预计新增3万多个高薪岗位。英伟达作为大客户,直接受益,黑威芯片的量产帮他们抢AI市场份额。黄仁勋说,这是美国最近历史上头一次由最先进工厂在美国做最重要芯片,强调这是工业革命新阶段。但业内人知道,这背后是政策推动,不是市场自然结果。
台积电的转移不是没代价。公司把预算和人才都往美国倾斜,台湾本地供应链有点吃不消。资金流出大,工程师外派多,本土产能扩张放缓。有些人说台积电快成“美积电”了,因为美国的影响力太大,谁也扛不住。地缘因素在这里起大作用,美国担心供应链安全,尤其AI芯片这么关键的东西,不能全捏在别人手里。结果是,台积电像被掏空一样,技术、人才、资金都帮美国补齐短板。
英伟达的黑威芯片为什么这么火?它不光晶体管多,架构还优化了AI训练和推理,效率高25倍,能耗低。客户像谷歌、微软、亚马逊这些云巨头,都等着用它建数据中心。黑威下线后,英伟达股价一度涨,市场看好美国本土生产能缓解供应瓶颈。之前黑威产量低,因为英伟达设计有问题,低良率,黄仁勋自己承认是自家锅。但台积电帮忙调整,现在满负荷生产,美国厂的加入帮了大忙。
长远看,美国芯片发力不光靠台积电。法案还推研发,大学和企业合作搞新技术。2025年,凤凰城厂开始大规模产AI芯片,标志本土化初见成效。但成本是个问题,美国制造比亚洲贵30%,补贴一停,企业压力大。中国这边,中芯国际、华为、寒武纪在追赶,专注国产光刻机,预计2026到2028年有突破。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占四成份额,成本低有竞争力。中美比拼不光技术,还看谁生态稳,谁市场大。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