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进口5亿吨石油,为何宁花万亿买油,国内石油为啥不挖?

文 | 青茶

前言

提到石油,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能源之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交通、农业都离不开石油。

数据显示,我们一年要消耗超过7亿吨石油,其中超过70%要从国外买进,相当于每天要从海外运回1000多万桶油。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自家地下不是也有油吗?为什么还要花费天价真金白银从外国采购?

国内石油为啥挖不动?

要理解中国石油为何依赖进口,首先要看清国内油田的实际情况。

中国并非没有石油资源,根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全国探明的石油储量约38亿吨,表面看起来不少。

但真正能高效开采的优质油藏并不多,绝大多数已经过了“青春期”。

大庆、胜利等老油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投入开发,几十年过去,优质油层早已被抽空,如今大部分油井的含水率高达95%,也就是说,每抽出100桶液体,里面只有5桶是油,其余都是水。

要维持产量就得持续注水、压裂,成本飞涨。

中国油藏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与中东那些埋得浅、连成片的厚实油层不同,中国的油层往往埋得深,两三千米甚至更深,有的单井能开采的范围极小,像“打地鼠”一样,打一口井只能挖出一个小区域的油。

加之油层薄、分布破碎,使得单井产量低,井的寿命也短,难以形成大规模高产区。

中国70%以上的油藏属于低渗透或特低渗透类型,油像被困在岩石缝隙里一样,不易流动。

要把这些油“逼”出来,需要高压注水、二氧化碳驱油、化学驱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国际上类似的开发经验少,技术门槛高且投资巨大。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开采一桶油的平均成本在50-60美元,而沙特等中东国家不到10美元。

国际油价一旦跌破50美元,中国自挖油几乎必亏本。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国内有储量,企业也缺乏动力“火力全开”,国家也不会让资源浪费在亏损的开采中。

进口石油更划算?

既然自挖成本高,那为什么不拼命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事实上,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既推进技术研发,也积极布局全球石油供应链。

现在的石油进口并非“被迫依赖”,而是综合成本、战略安全、国际关系等因素权衡后的结果。

从成本角度看,全球化采购更划算。

中国从5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主要供应国是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其次还有伊朗、委内瑞拉、安哥拉等。

通过多元化布局,中国可以挑选成本最低、运输最便捷的资源。

例如2020年国际油价暴跌至30美元/桶,中国就趁机大规模囤油,进口超过2亿吨注入战略储备库,成本远低于国内开采。

这波“抄底”,让我们在后续油价上涨时受益匪浅。

从风险控制看,多元化进口还能分散供应风险。

如果只依赖一两个国家,一旦发生地缘政治冲突、制裁或产能波动,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投资海外油气田、建设海上运输航线,逐步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全球供应链。

近些年中国与部分产油国推进人民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传统上,石油结算由美元主导,容易受美国金融制裁影响。人民币结算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部分石油贸易已经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这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有人可能担心,长期依赖进口会让中国能源安全受制于人。但实际上,进口和战略储备结合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中国不仅有商业储备,还有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可以用储备油平抑冲击。

这种灵活、分散、低成本的供应模式,才是应对全球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佳选择。

未来靠新能源突围?

虽然当前进口石油是现实选择,但中国早就开始布局未来的“去石油化”战略。

毕竟,化石能源是有限的,长期依赖石油并不可持续,尤其是全球“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能源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中国仍会保持必要的国内油气勘探投入。

比如近年在新疆塔里木、四川盆地等地发现了新的超深层大油气田,单井钻探深度突破8000米甚至9000米,显示了技术进步的潜力。

南海的深海油气资源也在逐步攻关,2012年启用的“海洋石油981”是重要里程碑,后续更先进的“蓝鲸”系列平台也投入使用。

随着深水钻井、海底管道、智能开采等技术的成熟,中国未来有望逐步提高国内石油自给率。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核能、水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正在快速崛起。

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动车产销量占全球近70%。

国家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左右,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从“主粮”转向“备用粮”。

中国还在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比如推广电动车、发展储能技术、建设智能电网、推进绿色氢能等。

这些技术和产业发展,将进一步降低对石油的刚性需求,让能源安全不再完全受制于进口。

可以说,进口石油并不是中国能源的“软肋”,而是为新能源发展争取时间。

当前的进口依赖,是向未来平稳过渡的桥梁。

一旦新能源全面成熟,中国对外部石油的依赖会显著降低,届时我们的能源安全将更稳固,国际竞争力也会更强。

结语

中国石油高进口依赖看似“吓人”,但背后是复杂的地质现实与理性的战略选择。

自家油田老化、低渗透、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增产不可行;而全球化多元采购、战略储备与人民币结算,为我国能源安全构筑了“防火墙”。

中国正通过新能源革命布局未来,让石油逐渐淡出“主角”舞台。

进口不是软弱,而是智慧的权衡;未来能源安全的保障,也绝不仅仅是“多挖点油”这么简单。

只有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两条腿走路,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财经   石油   中国   国内   何宁   新能源   油层   能源   成本   能源安全   未来   油藏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