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偷偷去纹身!他们一边害怕被发现,一边又渴望被看见

14岁的林青第一次走进文身店,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的。那天,她没想太多,只是在网上随便找了个图案——一只黑色的朱雀,觉得“很帅、很酷”,就决定纹在自己脖子后面。纹身的过程非常痛,但她忍住了,因为朋友都在,她不想表现得“怂”。

很多青少年纹身,原因都很相似:图案好看、同龄人影响、想变得“有个性”。在他们眼里,文身是“成熟”“勇敢”的象征,是通往成年人的一扇门。有人从文身贴开始玩起,后来觉得“贴的没意思,不如来真的”,于是就走进了文身店。

林青小时候曾被欺负过,她希望文身以后,别人能对她另眼相看,不敢轻易惹她。还有人是因为喜欢的偶像、音乐文化中有纹身,于是跟着模仿。在集体认同感和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纹身在青少年中成了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

疼痛、自由和自我表达:纹身是一种情绪的出口

18岁的颜夕,在经历了巨大压力后选择了纹身。她原本是重点高中的优等生,但因为强迫症和焦虑,最终不得不休学。这段时间她几乎无法正常学习,甚至一度想过自杀。

在她看来,文身的痛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疼痛”,比起情绪的失控,它反而让人冷静。疼过之后,大脑会“清静许多”。成年后,她陆续文了六个图案,每一个都有特别的意义:喜欢的乐队、追求自由的图案、甚至还有“国际歌”的乐谱,象征跨越语言的包容。

最特别的是,她第一个纹身,是自己遗体捐献的编号。那是她在最低谷的时候,为自己设想的“最有意义的离开方式”。文上这个数字,是她给自己的提醒:要珍惜生命,也要努力帮助别人。

纹身对她来说,不是叛逆,而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一种将内心情绪“刻”在皮肤上的表达。她知道,这些图案几乎是不可逆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最真实。

家庭缺位的代价:文身背后的孤独与无声求助

未成年人纹身的问题,其实背后藏着更深的家庭问题。林青的父亲在她小时候离婚再婚,几乎不管她;奶奶照顾她,但对哥哥偏心。她曾因为借不到5毛钱练习本钱而伤心大哭,但哥哥要20块买教材却轻松拿到。

她纹身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人管我”。她甚至希望文完被家人发现,哪怕被骂一顿,也说明有人在意她。可那天月底父亲来看她时,明明看到她脖子上的纹身,却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那一刻,林青彻底对家人失望:“我就希望他能注意到我,哪怕吵我一句也行。”

在洗文身店的老板口中,未成年人是常客。他们偷偷文身,也偷偷来洗。很多孩子来洗文身时,父母根本不在身边。一个14岁的女孩,文了一整条花腿,妈妈带她来洗,但只洗了一次就不了了之,因为妈妈又去外地打工了。

国家直到2022年才启动未成年人文身的治理机制,但即便如此,很多地方仍然监管不到位。根本原因是家庭的缺位:太多孩子在“无人在意”的环境里长大,只能通过文身等方式,寻找存在感、发泄情绪。

结语:文身不是终点,而是青春的印记
文身或许只是青春期的一次冲动,但它留下的印记,是长期的。林青后来对自己那个歪歪扭扭的图案越来越厌恶,甚至“想把这块肉割掉不想看到”。她成年后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也花钱把那个旧文身遮盖住,用黑猫和花图案代替。

但那道伤痕,仍然藏在她的头发下,不愿让人看到。她说,等自己攒够钱还完家里养育她的钱,就再也不回头了。

青春期的文身,有人是为了“酷”,有人是为了“痛”,有人是为了“被看见”。它们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一个个孩子在成长路上,留下的挣扎与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时尚   初中生   纹身   害怕   发现   图案   情绪   方式   孩子   家庭   未成年人   个旧   青春期   印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