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视频,一位妈妈在沙发上挠孩子痒痒,孩子笑得前仰后合,嘴里不停喊着"停停停"。
令人惊讶的是,妈妈真的马上停手了。她捧着孩子通红的小脸,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如果你说不要,我就必须停下。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
等孩子喘过气来,她再次伸出手,柔声问道:"现在可以继续吗?"孩子想了想,点点头:"可以。"
有人评论说,“真羡慕这个孩子,这么小就可以说不,还会被听见。我活了三十年,才终于学会对同事开的过分玩笑说:这个一点不好笑。"
1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邻居家读初中的小姑娘,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直到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她妈妈才震惊地发现:女儿竟然每天都在帮同学写作业到深夜。
"我不敢拒绝......怕他们不理我。"孩子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蝇。
她妈妈后来红着眼眶对我说:"从小到大,我们总是教她要听话、要善良,却忘了教她,善良不等于不能说不。"
这种不敢说"不"的习惯,往往跟着我们走进职场,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前同事小张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谁的忙都帮,谁的请求都应允。直到去年秋天,他因为连续加班突发心悸被送进医院。
出院后,他像变了个人。在部门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以后下班时间除非紧急事务,我就不看工作消息了。大家有事尽量上班时间沟通。"
令人意外的是,领导第一个回复:"早该这样,身体要紧。"而那些总是把工作推给他的同事,反而比以前更尊重他了。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种"不会拒绝"的困境,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一位24岁的女孩在山区徒步时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同行的"驴友"们却继续前行,把她独自留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
获救后,她在病床上虚弱地说:"当时真的很难受,但就是开不了口坚持要他们留下......怕耽误大家的行程。"
2
为什么说出"不同意"这三个字,对这么多人来说如此艰难?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许能找到答案。
小时候,说"不"的代价实在太具体了——拒绝分享玩具就是"小气",不想打招呼就是"没礼貌",挑食就是"不懂事"。
这些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像刻在身上的印记,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相信了。
更麻烦的是,我们的文化常常把"顺从"和"善良"混为一谈。
真正的善良,不该以无限度地委屈自己为代价。就像那个总被要求加班的小姑娘,在第三次晕倒后终于明白:那些心安理得把工作推给她的人,从来不会感激她的"善良",只会觉得她好欺负。
还有个扎心的真相:我们常常低估别人的承受能力。
总担心拒绝会伤害关系,破坏和谐。但实际上,健康的人际关系从来不是建立在无底线的妥协上的。
就像谈恋爱,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感情,往往比一味忍让的感情走得更远。
3
改变,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开始。
比如给孩子买衣服时问:"你喜欢这件蓝色的还是黄色的?"而不是直接说:"这件挺好,就买这件。"
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权,积累起来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对已经长大的我们来说,修复之路可以从说"暂时不行"开始。
当同事又想塞给你额外工作时,可以试着这样回应:"我现在手头有三个急事,周五前都得交。要不下周我再帮你?"既留有余地,又守住了边界。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区分"不想"和"不能"。
不想做是主观意愿,不需要找借口;不能做是客观限制,可以解释原因。
很多人都栽在把这个顺序搞反了——明明是不想,非要找一堆站不住脚的理由。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分享过个案例:一位总是无法拒绝别人的女士,在咨询过程中第一次说出"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时,整个人都在发抖。
但当她发现咨询师真的尊重了她的意愿,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浮出了水面"。
4
上周在游乐场,我看到了特别暖心的一幕。
有个小男孩在滑梯顶端犹豫不决,后面的孩子不耐烦地催促:"你快点儿啊!"小男孩扭过头,认真地说:"请等我准备好。"
站在旁边的妈妈没有催促,只是微笑着点头。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教养不是训练孩子永远说"好",而是让他们的"不"也能被听见、被尊重。
就像那个挠痒痒的视频里,只有当孩子有权喊停时,他的笑声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学习如何得体地说"是",如何优雅地接受,如何体贴地配合。
或许现在,是时候补上这堂迟到的课:学会如何坦荡地说"不",学会如何平静地接受别人的"不",学会在一个总教我们妥协的世界里,温柔而坚定地守护自己的边界。
这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勇气,更关乎我们想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孩子可以安心说"不要"的世界,一个"不同意"也能被尊重世界,一个每个人的边界都能得到守护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