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每次睡觉前都要喝点小酒,说是睡得香,可我怎么觉得她最近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值夜班的电梯维修员小赵一边擦着汗,一边看着手机上的健康科普文章,语气里带点焦虑。
他母亲刚过五十,没大毛病,就是最近睡不好、气色差、体力跟不上了。
他不太明白,睡觉这事看起来最简单,怎么就越来越复杂了。
很多人都觉得,白天是拼身体,晚上是躺平休息。
可真要出问题,往往是在晚上。身体在睡觉,器官却在“加班”。
人到中年之后,代谢速度变慢,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内脏器官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也不如从前。
如果这个时候还忽视了夜间的健康管理,那白天看着“没事”的身体,很可能在夜里一步步垮掉。
睡眠这件事,表面看是个生理活动,实则牵连着多个系统协作。
心脏、血管、大脑、肝脏、内分泌、甚至肠道菌群都会在夜间进行深度调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
可现实中,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熬夜成习惯、睡前吃东西、用药不规范、卧室环境不合适、入睡方式错误,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不少人都当成小事忽略掉。
有个错误观点特别常见,那就是“睡多久不重要,关键是睡得香”。
听起来像有点道理,但问题是“香”这个词压根没有量化标准。
人在沉睡时,大脑活动反而更复杂。研究发现,一夜8小时的浅睡眠,修复效果还不如5小时的高质量深睡眠。
关键在于,深睡眠时大脑会清除代谢废物,海马体也会进行信息整理,大脑神经连接效率提升。
如果这个阶段不完整,不管睡多久,第二天依旧疲惫。
心血管系统在睡眠中变化也极为明显。
大多数人血压在夜间会下降10%到20%,但有些中年人,这种下降不明显,甚至还会反弹。
医学上把这种人叫“非杓型血压”群体。
这类人群半夜心脏负担重,心率不降反升,长期下去心肌肥厚、冠脉负担、甚至夜间猝死的风险都在增加。
一项覆盖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夜间血压不降者比正常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47%。
但这类人往往毫无察觉,白天量血压一切正常,只是在夜里“悄悄出事”。
很多女性到了五十岁左右,会进入更年期阶段,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加剧,睡眠质量骤降。
这不仅仅是失眠的问题,更深层的,是褪黑素、雌激素、皮质醇三者之间的调节机制开始混乱。
褪黑素在晚上10点左右分泌达到高峰,但如果这时候还在强光下看手机,褪黑素就会被抑制。
研究表明,睡前暴露在强光下15分钟,褪黑素分泌可被抑制超过60%,大脑得不到信号就不会启动深度睡眠程序。
很多人觉得失眠是心理问题,其实背后的内分泌紊乱才是根源。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风险,是肝脏的夜间代谢。
中医常说“子时肝经当令”,现代医学也发现,肝脏在夜间会进行大量酶代谢和毒素清除。
如果晚上10点以后还吃东西,尤其是高脂高糖食物,会让肝脏负担加重,导致夜间胆固醇合成量增加。
一个对照实验显示,晚餐吃高脂类食物的人,凌晨2点血浆胆固醇水平是早吃的人1.6倍,长时间如此,脂肪肝、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迅速上升。
有人习惯在睡前服用药物,这点也得注意。
很多药物的代谢峰值、作用时间与人体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像降压药、降糖药、助眠类药物,如果服用时间不对,不仅药效打折,反而可能扰乱身体节律。
临床数据表明,睡前服降压药的人夜间低血压发生率高达13%,一旦过低,可能造成脑供血不足,晨起头晕、记忆力减退,严重时还会跌倒甚至脑卒中。
用药这件事不能凭感觉,也不能照搬别人经验,必须结合个体差异来制定。
还有一点很多人都不注意,就是卧室环境。室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睡眠效率,最适宜的睡眠温度在18°C到22°C之间。
如果空气过于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不适,尤其对老年人更为敏感。
湿度低于40%时,鼻腔黏膜防御能力会下降,引起打鼾、咳嗽甚至气道炎症。
而湿度过高则容易滋生尘螨和霉菌,加重过敏体质者的症状。
所以看似不起眼的环境因素,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不规律的入睡方式,也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有人喜欢开着电视睡觉,有人必须戴耳机听音乐入睡,还有人每晚依赖安眠药。
短期看好像有帮助,但长期使用会让大脑形成依赖回路,逐渐丧失自然入睡的能力。
研究发现,长期依赖电子设备入眠的人群,其睡眠结构紊乱率高达35%,比一般人多出12个百分点。
而这类紊乱不仅会导致白天注意力下降,还可能诱发情绪波动,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有人觉得睡觉只要“能睡着”就行,管它质量好不好。
但身体不是只靠睡眠时间来恢复的,它靠的是规律、有节奏的生物钟。
打破这个节律,就像打乱了一支交响乐的节拍,哪怕有休息,也恢复不了应有的协调性。
一个关于长时间轮班工作的调查显示,夜班工作者即使每天睡够7小时,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依旧比日班者高1.4倍,说明节律才是核心,不是时间。
那问题来了:既然说了这么多睡眠中的隐性风险,有没有办法在家判断自己到底睡得好不好?
答案是有的,但不是看“有没有做梦”这种主观标准。
更准确的方法是观察晨起状态。
如果早晨醒来时口干、心慌、头昏、记忆差,说明夜间深度睡眠不足,可能存在呼吸暂停、夜间低血压或代谢紊乱等问题。
还可以记录每天醒来的时间是否稳定,如果波动大于一小时,说明生物钟紊乱。
智能手环、睡眠监测设备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但不能替代医学评估。
更关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识别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睡眠风险信号,越早调整越稳妥。
睡觉看起来是件简单事,但往往是最不容忽视的健康关键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殷瑛,王家涛,周前祥.不同时长的睡眠剥夺对注意警觉功能的影响[J].载人航天,2023,29(06):744-750.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