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是自己带娃,还是老人帮忙带娃?晚上孩子跟谁睡呢?有没有发现,跟老人睡和跟妈妈睡,有什么差距?
先说下我们家的情况,俩孩子一直是我带着,婆婆是去年才来的。所以,格外亲孩子,毕竟已经过了需要照顾屎尿屁的阶段,很好带了。但我发现,俩孩子跟奶奶,算不上太亲,虽然已经相处了一年左右了。
晚上如果让大宝和二宝跟奶奶睡,一次可以,多了就哭哭唧唧的,想要回来找妈妈,或者自己睡。
但阿文家的情况跟我们相反,她家娃一直是婆婆带,从小跟婆婆睡。阿文家孩子跟我们家二宝差不多大,对比俩孩子的表现我发现,还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变化,一年就能看出来,根本不用等10年!
的确,除了母乳喂养阶段以外,接下来孩子跟谁睡,长时间晚上跟谁在一起,对未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妈妈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帮助TA建立“依恋关系”的第一人。
你有没有发现,小宝宝从出生不久,就可以辨认妈妈的气味,3个月左右就能认出妈妈,一看到妈妈就伸手要抱抱。这都说明,依恋关系在建立。
而晚上是人体气味最浓的时候,如果孩子一直跟谁睡,跟谁的依恋关系就更稳固一些。但0-3岁阶段,建立依恋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母婴同室。
所以,育儿专家们会建议,在宝宝0-3岁最好由妈妈亲自抚养,帮助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晚上睡觉,自然也是跟妈妈更好一些。
Tips: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跟奶奶或者除了妈妈以外的人,经常在一起睡,导致和妈妈分离时间超过2周,会对孩子造成“被抛弃”的创伤,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晚上休息是一天中最放松的阶段,也是更容易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刻。白天遇到了开心、不开心的事情,聊聊天,说说话。
如果是妈妈在旁边,会及时回应,情感也就被纾解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如果是奶奶在旁边,可能会觉得,这有啥的?赶紧睡觉吧!第二天还要上学。
结果是,孩子没有开口的机会,情绪淤堵,很容易产生情绪障碍,怎么都表达不出来,以后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影响到性格。
我家俩孩子,晚上不想跟奶奶睡,是因为没办法说“悄悄话”,奶奶会让他们闭嘴早点睡。跟着妈妈一起,小嘴巴叭叭说个不停,白天发生的有趣的、好玩的、伤心难过的事情,一股脑都吐露出来了。
而我在一旁安静地听,必要的时候搂住娃,跟他们聊几句。别看只有十几分钟,娃之后地睡着了,嘴角都带着笑呢!
文章开头的阿文家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睡,见面很少打招呼,不爱说话。阿文也说,孩子内向,有什么事儿喜欢憋心里,不肯说出来。
你看,这就是从小和妈妈一起睡,和跟奶奶睡的差别。当然,和性格有一定关系,但孩子能表达情绪,是一个很强大能力,需要后天引导和训练。
有心理研究发现,小时候一直被情感滋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独立。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讲,2-6岁是培养独立习惯的黄金期,但真正的独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有人觉得,跟妈妈睡的孩子,很容易变得依赖,跟奶奶睡,孩子才能更早独立吧?事实呢,恰恰相反。
因为,跟着妈妈睡,孩子的情感是被滋养的,自发地就会有独立行为,但如果从小跟奶奶睡,被迫成长,很多事情、感受,需要自己解决、消化,孩子很难真正的独立。
比如,晚上刷牙、洗脸、洗脚,妈妈会叮嘱孩子去做,甚至可能让孩子给自己打洗脚水。但奶奶则会把一切都做好,让娃去洗漱。
这两点的差距是,一个是自己知道要做什么,一个是被迫去做。
还有关于睡觉闹觉,需要哄睡,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逐渐地习惯,主动做事情,习惯慢慢被建立起来了,以后也能真正地独立。但一直被事无巨细地照顾,很难形成真正的独立。
晚上休息就是睡觉时间,所以,老人带娃就是“快睡、快睡”,而妈妈则会利用睡前时间,帮孩子建立好的睡眠习惯,洗漱、沟通,卸下白天的疲惫,更好地入睡。
阿文说,奶奶带孩子睡觉前,很喜欢讲一堆大道理,什么好好学习,什么生活不易,娃捂着被子就睡了。
但跟自己睡的时候,阿文会听娃聊,他的感受,引导娃思考。
比如,娃觉得自己今天不开心,阿文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再问孩子“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
这样长大的孩子,以后即使遇到复杂问题,也会倾向于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马上接受,既有的规则,一点脑筋也不动。
凌晨妈妈来叨叨:
建议孩子跟妈妈睡,而不是老人,更多是在0-3岁的阶段,有条件的可以延展到6岁。这对安全感的建立、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帮助。你们家孩子从小跟谁睡?有没有发现什么差别?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