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研 | AI眼镜会是下一个智能手机吗?

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财通证券资管)

资本市场早已有反应。Wind统计显示,截至10月30日,万得AI眼镜主题指数年内涨幅近49%,个股表现更是精彩纷呈。

一边是行业吹起的“替代手机”风,一边是产品还在“好玩但非必需”的阶段。AI眼镜到底是下一个风口还是智商税?今天就来梳理一下AI眼镜的市场空间和产业链的赚钱机会。

AI眼镜在兼具近视眼镜、墨镜、装饰眼镜等基础眼镜功能的同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功能:1)近眼显示;2)全天候耳机;3)摄像头;4)AI。换句话说,AI眼镜之所以被看好,核心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点:庞大的用户基数 + 独特的交互优势。

先看用户基数。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显示,全球近视人群约26亿人,仅中国就多达7亿人,占全国人口近一半;再加上太阳镜市场,全球年销量达到10亿副级别,某国际大牌2024年就卖了8700万副镜框和眼镜。这些戴眼镜的人都是 AI 眼镜的潜在客户,相当于自带“基本盘”。

再看核心竞争力方面,人与世界的交互,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而眼镜是兼顾视听的最好工具,能够满足无缝感知、实时认知与情境化交互等需求,堪称“天生的人机交互入口”。

同时,AI眼镜也符合大众对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习惯。从大型电脑到便携手机,用户对交互界面的尺寸与移动便携性要求不断提升,而 AI 眼镜在这两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它可实现第一视角拍摄、免提操作、AI语音助手等功能,在当前短视频热潮下,AI 眼镜记录生活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是手机难以比拟的。未来若出现“现象级”的应用,市场规模恐难以估量。

由于成本问题,目前AI眼镜的售价普遍比较高。但随着技术的突破,成本端依然有压缩的空间,当未来价格下降至传统眼镜同等或略高的水平,产品性能与体验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市场的大规模爆发或许就不再是问题。

而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每一轮硬件的创新都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莫不如此。但对于产业链来讲,受益的程度和顺序往往是不一样的。作为未来端侧AI的最佳载体之一,AI眼镜硬件的创新,产业链上哪些环节有望率先收益呢?

AI眼镜产业链大致包括上游硬件、软件制造商,中游整机装配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渠道销售等环节。不同环节的特点不同,投资逻辑差别也较大。

➢ 上游:技术高壁垒,盈利空间大

上游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尤其是核心元器件领域,比如芯片,不仅技术壁垒高,且盈利空间十分可观。从 BOM 成本构成来看,主板占比最高,而芯片作为主板的核心组件,更是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不过,核心芯片市场仍由海外企业主导,国内厂商在蓝牙、WiFi、电源管理等子芯片领域已逐步具备竞争力。

除此之外,光学镜片与微型显示器件也是上游的关键领域。涉及镜片与光波导技术的部件,以及 Micro-OLED、Micro-LED 显示领域。这些环节同样具有高技术壁垒的特点。

➢ 中游:高研发投入高回报

中游主要承担整机装配与系统集成功能,涵盖 ODM/OEM 制造企业与品牌公司两大主体,两者的发展路径与风险收益特征截然不同。

ODM/OEM 厂商主要根据客户需求采购零部件并组织生产,盈利依赖代工费用。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效率、成本控制能力与规模效应,只有通过扩大订单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实现利润增长。

品牌公司则主导产品的设计、研发与营销环节,生产环节委托代工厂完成,盈利主要依靠品牌溢价与产品创新。这个环节上的公司,能够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产业化的产品功能,能够在销售端获得更高的溢价,但同时也需承担研发投入、市场推广与库存管理的全部风险,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 下游:线上靠流量,线下靠体验

下游作为直接对接消费者的环节,渠道布局与用户体验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因此核心在于生态的构建与价值的交付。线上渠道就是“流量生意”,通过社交媒体达人推广、突出产品核心卖点等方式,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关注,扩大品牌影响力。线下渠道则更注重用户体验,消费者可现场试戴产品、听取专业讲解,部分线下门店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让消费者直观感受 AI 眼镜的功能特色。

尽管线下渠道运营成本较高,但对于 AI 眼镜这类高单价、重体验的产品而言,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从消费行为来看,许多用户倾向于先通过线下体验了解产品,再通过线上渠道寻找优惠进行购买;同时,企业级采购订单也多通过线下洽谈达成。不过,线下渠道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体验场景的设计要求较高,如何有效指导消费者操作、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互动场景,仍是线下运营面临的重要挑战。

从投资的角度去看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上游企业是产品生产力的关键,核心部件在技术上的创新拉高了制造商的“话语权”,盈利能力较好;中游企业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品牌营销和渠道建设,属于高风险高回报模式;下游企业具有高弹性和高不确定性,若硬件普及,下游应用将爆发式增长。

虽然前景很美好,但AI眼镜距离量产或许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现阶段的AI眼镜还只是“科技玩具”,渗透率还比较低。从目前来看,至少需要迈过续航、轻量化、成本以及刚性场景化这几道坎。

一副好的AI眼镜前提是一副好的眼镜,轻量化和个性化是实现大众化应用的基础,只有让用户愿意佩戴,才会让人工智能融入全场景的生活中。因此,新技术、新零部件的产生,有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方向。

由于需要集成处理芯片、摄像头模组、电池、散热系统等组件,当前AI眼镜的整机重量普遍超过50克,而传统眼镜重量仅约20克,佩戴舒适度欠佳成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使用频率的重要因素。

而续航能力不足,则是AI眼镜普及路上又一道坎。目前面市的AI眼镜,满电状态下续航大约4小时,即使搭配充电盒或者搭载了快充技术,但仍然无法满足全天候高强度的使用需求,而且频繁充电也会降低用户体验。

另外就是成本问题。因为核心元器件的成本过高,追求较好体验的AI眼镜价格普遍不便宜,基础款式价格已达千元以上,中高端产品价格更高。与传统眼镜相比,AI眼镜的价格高很多,消费者能否为此买单,还是比较大的问号。而且,整个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供应链体系还在建立过程中,再加上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导致成本下降的难度比较大,价格亲民目前还很难做到。

更为重要的是,与智能手机相比,AI眼镜并没有形成“非有不可”的刚性使用场景,其核心功能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高度重叠,比如拍照、语音支付等,而且在操作便捷性、私密性等使用体验上,甚至还比不上手机。没有“非它不可”的刚性场景,消费者花大价钱换AI眼镜的意愿难被激发。

随着技术的突破,上面提到的这些坎都迈过去之后,或许就是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增长曲线变陡、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的时候。

虽然现在问题不少,但长期来看,AI 眼镜还是值得期待的。

从短期来看,核心元器件领域是投资的重点方向,芯片、光学镜片、微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企业,若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必将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

从长期来看,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成熟,行业发展重心将逐步向应用生态构建与用户场景拓展转移,C 端消费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到那时,下游终端厂商需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市场份额,构建开放的操作系统、开发者平台与内容生态,形成“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完整闭环,依靠用户粘性与生态壁垒实现持续盈利。

此外,传统眼镜厂商也在积极与 AI 眼镜企业开展合作,拓展产业链布局,未来有望成为行业新的竞争力量。

AI 眼镜不仅是一款硬件产品,更代表着未来数字生活的新形态。当续航、重量、成本等难题逐一解决,并培育出“杀手级”的应用场景,AI 眼镜或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

(内容由权益研究部虞圳劬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数码   智能手机   眼镜   核心   产业链   环节   用户   消费者   产品   场景   成本   下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