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大家可能都亲身经历过的话题雪糕刺客。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夏天在便利店随手拿一支雪糕,结账时发现价格贵得离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就这么“刺”走了?
这种雪糕刺客现象,从两三年前被全网吐槽,到最近终于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雪糕刺客是怎么来的。大概从2021年开始,便利店冰柜里突然出现一堆包装精致但没标价的雪糕。它们有的和白酒联名,有的打着“进口原料”“低糖健康”的旗号,比如钟薛高、茅台冰淇淋这些牌子。
您可能觉得,一支雪糕能贵到哪儿去?结果一扫码,15块、20块,甚至更贵。商家玩了个心理战冰柜里不标价,消费者不好意思放回去,只能硬着头皮买单。
这种套路火了之后,连传统品牌都跟风涨价,5毛钱的老冰棍越来越少,10元以下的雪糕都快成“稀有物种”了。
消费者的反应特别真实。有人拍视频吐槽“雪糕自由没了”,有人在超市和店员吵架,还有人发明了“避雷指南”。
网上分成两派:一派骂这是智商税,说“再贵的雪糕化了也就是一滩糖水”;另一派觉得贵有贵的道理,就当买个新鲜体验。
但吵归吵,现实中的数据很残酷2023年某机构调查显示,85%的人买过高价雪糕后不会再回购,更多人开始翻冰柜找生产日期,专挑快过期的打折款。
到了今年,情况急转直下。最明显的信号是便利店冰柜“大换血”。以前占据C位的钟薛高、中街1946,现在被挤到角落,有的门店直接撤柜。
钟薛高去年还被曝出拖欠供应商货款,部分口味停产;茅台冰淇淋刚推出时排队两小时,如今超市里堆成山都没人买。就连便利店自己都受不了。
罗森、全家的店员说,高价雪糕经常被顾客拿到收银台又反悔,拆了包装的只能报废,最后干脆少进货。
为什么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说倒就倒?咱们掰开揉碎看四点致命伤。
第一是信任崩塌。去年有博主拆解过某款18元的“日本柚子”雪糕,发现所谓的“柚子精华”其实是香精勾兑,成本不到2块钱。这种操作被曝光后,消费者彻底清醒了:你可以贵,但不能把我当傻子。
第二是场景错配。便利店卖雪糕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解渴、解暑、即买即走。但高价雪糕非要搞什么“轻奢体验”,一支雪糕的钱都能买两杯奶茶了,谁愿意站在马路边啃20块的冰淇淋?
第三是政策重拳。2024年国家出台新规,强制要求雪糕外包装必须印上零售价,冰柜里也得明码标价。北京有家超市因为把价签藏在冰柜底下,被罚了五万块。
第四是资本撤退。前几年投资人抢着给雪糕品牌砸钱,现在转头去投热乎的烘焙、茶饮赛道了,没了输血的高价雪糕就像没了气的可乐,瞬间瘪下去。
这场倒闭潮也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以前大家闭着眼拿雪糕,现在进便利店先问价。
小红书上有个“雪糕价格侠”的账号,专门拍各地冰柜实况,三个月粉丝破百万。
还有个变化很有意思:人们开始怀念童年味道。东北大板、光明冰砖这些老牌子翻红,小卖部里消失多年的1块钱绿舌头、小布丁又回来了。
行业的重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伊利把巧乐兹和国漫联名,定价5块钱;光明推出一款零添加的鲜牛乳雪糕,只卖4块,配料表比某些高价雪糕还干净。
高端雪糕转战山姆、盒马这些会员店,卖家庭分享装,算下来单支不到10块;社区小店则靠1元老冰棍走量,一天能卖上百支。
以前品牌拼命砸钱请网红带货,现在改搞线下试吃、社区团购,上海有家便利店甚至推出“先尝后买”服务,撕开包装觉得不值可以退。
未来的雪糕市场会是什么样?活下来的品牌给了答案。
比如须尽欢,它把15块钱的雪糕做成3支装,包装上印着大大的“5元/支”,消费者一眼就能算清账。
再比如区域品牌东北大板,靠着本地奶源和短途物流,把成本压到最低,3块钱的雪糕还能保证30%的利润。
还有一类走专业路线,比如针对健身人群的低糖高蛋白雪糕,虽然单价12块,但精准收割愿意为健康买单的客户。
说到底,雪糕刺客的退场是一场消费理性的胜利。
当泡沫被戳破,大家终于明白:雪糕的本质是给人带来快乐,而不是制造焦虑。
一支雪糕该卖多少钱?不是由联名噱头决定,也不是由网红流量决定,而是它真正值多少钱。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