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目前仍然在世的红军仅剩11人

唤起记忆的钟声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那么一些人,像矗立在岸边的灯塔,哪怕光芒逐渐变得柔和,仍旧为我们的航向照亮路途。如今,能与我们当面谈论那段峥嵘岁月的人,越来越少了。每当看到他们的名字和斑驳的面容,心里便会涌起潮水般的温热——这既是感激,也是惆怅。

活在我们眼前的历史

当我们翻开那一页页被岁月覆上的往事,会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生守护过这片土地。请记住这些名字:

王全英(1921年5月生,103岁)、鲍彦章(1923年3月生,102岁)、胡正先(1918年生,107岁)、马志选(1918年2月生,107岁)、王扶之(1923年9月生,102岁)、杜国榜(1917年生,108岁)、郭天富(1922年生,103岁)、杨茂德(1923年生,102岁)、何颐好(1922年生,103岁)、谢才山(1922年生,103岁)、张松云(1920年生,105岁)。

这些名字,并非冷冰冰的标签,而是一段带着温度的历史。当你把他们的年岁一排排摆开,仿佛能听见岁月缓慢却坚定的脚步声——沉稳、从不懈怠。

生活的细节,铸就不凡

记忆中,老一辈人的生活更多是由碎片拼成的:一杯淡茶、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窗台上倾洒的午后阳光。胡正先老人曾在一次聚会里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我们每当回忆起那些年,心里都是暖的。有人笑问他会不会觉得孤单,他却摇头,“只要后人还能记得,心里就不空。”这话简单,却沉甸甸地落在每个人心上。

马志选老人喜欢把老照片翻给年轻人看:照片里他们衣衫已旧,眼神却分外坚定。一个年轻人曾问他,最怕的是什么?他沉默了会儿,回答:“最怕的是被忘记。”这句话像石子投进了湖心,荡开一圈圈涟漪,让在场许多人眼中湿润。

据统计,把早期参加武装行动(以1937年7月7日前为准)的人算成一组,如今能享受相关待遇的老同志大约还有上百位,而参加过长途行军的,仅剩十一位在世。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还在我们身边行走的记忆。

他们的一生:风雨与坚守

回顾他们的一生,是一部由艰辛与坚忍编织而成的长卷。他们有的在筚路蓝缕之时披荆斩棘,有的在艰苦行军中相互扶持,更多时候是在风霜里挺起脊梁。某个场景令人记忆深刻:夜色里,年轻的战友围坐一团,悄声交换着家书与口粮,那样的沉默里,藏着无数难以言说的牺牲与期盼。

在一次口述中,一位老兵回忆起当年行军的夜晚,声音低而缓慢,他说,“那时路远,雪深,脚都冻得麻了,但大家却把最好的口糧让给伤员。”那种无言的担当,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生活中兑现的承诺。

他们并不夸夸其谈,常用最平实的话讲述最厚重的经历。一次被问及获胜的秘诀,老人们只是笑了笑,说:“靠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有大家的手拉着手。”这句地域口吻里带着的朴实,像乡间清晨的薄雾,温柔却有穿透力。

他们给我们的启示

这些耄耋之年的身影,更像一本正在翻阅的教科书,教会我们何为坚韧、何为担当。他们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信念可以走过漫长岁月,精神能抵御重重风霜。试想若有一天,这些亲历者全部相继离去,那些生动的叙述便只剩下文字,少了呼吸、少了温度。

在一次社区座谈上,年轻的志愿者问一位老兵:“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老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光说,好好做些实事,让他们的故事常在生活里。”这话不是什么宏大口号,而是点滴的传承:去倾听、去记录、去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铭记,是一种温柔且坚定的力量

当最后一位亲历者缓缓离去,历史不会从此消失,但它会丢掉一种直抵心底的力量。我们依然可以用泪水去纪念,也可以用行动去延续。把他们的名字念成诗,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身边每一个人听,让那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成为一代代要守护的责任。

愿我们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不仅仅停留在合影与鞠躬里,更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记忆化为力量:尊重、倾听、记载与传承。让那些用青春铺就道路的人,永远住在我们的心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听到曾为这片土地守夜的人,讲过的那些故事,从而懂得珍惜当下的光亮与对未来的希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红军   名字   故事   坚定   岁月   力量   记忆   风霜   年轻   灯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