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当消费者翘首期盼2025年旗舰手机能够搭载革命性的2nm芯片时,现实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从苹果iPhone 17到即将发布的联发科天玑9500和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全部采用的仍是台积电N3P工艺。这一集体"跳票"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在先进制程竞赛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深层次变革。
联发科近期的一则公告打破了这种沉寂。该公司宣布其2nm芯片天玑9600已完成设计流片,成为首批采用该技术的公司之一,预计2025年底量产。这一提前整整一年的公布时间安排确实不同寻常,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nm技术的复杂性和各厂商对这一节点的重视程度。按照主要手机厂商的产品发布时间表推算,真正的2nm芯片大战将在2026年集中爆发,届时苹果A20系列、高通第六代骁龙8至尊版以及三星Exynos 2600都将导入2nm工艺。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2024年10月的业绩会上透露的信息颇为耐人寻味。他用"很多很多"和"做梦都没想到需求比3nm还多"来形容2nm的市场需求。这种表态背后有着深层的商业逻辑: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拥有覆盖全球各行各业的顶尖市场研究团队,能够整合来自英伟达、特斯拉、AMD等重要客户的需求预测。考虑到建设一个先进制程代工厂需要约4年时间,这些无厂芯片设计公司必须提前规划并报告订单预测,以便代工厂进行合理的产能调度。
技术跨越带来的性能革命
2nm技术节点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其带来的显著性能提升。根据台积电早期披露的N2节点参数,与第一代N3E相比,2nm工艺的晶体管密度增加15%,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10%-15%,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25-30%。联发科在其2nm芯片发布中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数据的合理性,表示台积电增强版2nm制程技术的逻辑密度比现有N3E制程增加1.2倍,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高达18%,在相同速度下功耗减少约36%。
这些性能指标的改善对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英伟达的Rubin架构已经采用3nm工艺,其下一代Rubin Ultra采用四颗GPU Die合封设计,由于封装尺寸限制无法进一步扩大,必然会转向2nm工艺以获得更高的计算密度。AMD也在4月份台积电刚刚释放2nm产能时就宣布,将在代码名为"Venice"的下一代霄龙数据中心处理器上导入2nm工艺。
除了传统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应用,2nm工艺还吸引了加密货币挖矿设备制造商的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比特大陆也是台积电2nm工艺的重要客户,甚至可能成为全球首发台积电2nm工艺的公司,因为矿机ASIC相对容易制造,可以作为新节点的试验平台。
2025年旗舰手机芯片集体跳过2nm的主要原因是量产时间窗口不足。按照台积电的原定规划,2nm工艺本应在2025年年中开始量产,但对于希望在2025年推出2nm芯片的手机客户来说,这个时间表预留的缓冲期过于紧张。从流片到回片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随后还需要进行功能和性能调试,一般性能调试就要花费数月时间。即便苹果这样的大客户在2024年底完成A20芯片的流片和测试,也要等到2025年6月份才能投片量产,这显然无法满足iPhone 17的备货节奏要求。
良率问题是影响早期采用2nm工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nm节点的经验显示,早期良率仅有60%左右,后期的N3E和N3P才逐步提升至80%以上。2nm工艺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良率爬坡过程。业内专家预估,2nm产品导入时的良率可能超过70%,预计2025年将达到80%的水平。
全球晶圆代工的激烈竞争
当前全球主要晶圆厂都在攻关2nm量产,在节点命名上采用了N2、20A、SF2、2nm等不同标识,但都"默契"地选择了全新的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架构,并计划在后续迭代中采用背面供电技术。背面供电技术能够将电源连线和信号连线分开,转移至集成电路背面,从而降低电阻、提升晶体管密度并改善性能。
在产能规划方面,台积电显然处于领先地位。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2025年台积电预计有四座2nm晶圆厂满负荷运转,总月产能将达到6万片晶圆。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更为乐观,认为新竹科学园的Fab 20月产能至少6万片,高雄的Fab 22预计月产能3万片,明年2nm月产能至少达到9万片到12万片。相比之下,三星的2nm月产能约为7000片晶圆,与台积电存在显著差距。
这场2nm竞赛的技术难度和资本投入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主流晶圆厂在2nm节点的研发用时普遍在4-6年之间,每年的研发资本开支普遍超过10亿美元,台积电在2022年更是达到36亿美元的峰值。巨额的研发投入不仅体现在技术方案优化上,也体现在对先进设备的争夺上,最典型的就是对ASML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的竞争。
英特尔在设备采购方面表现得最为激进,获得了全球首台单价接近4亿美元的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2024年又接收了第二台同型号设备。三星则通过李在镕亲自访问ASML来争取先进光刻机设备。相比之下,台积电在最顶尖设备的采购上显得更加谨慎,其研发副总张晓强多次表态高数值孔径EUV太贵,认为"只要继续找到替代方案,就没有必要用这台昂贵的设备"。
然而,在竞争对手积极采购的压力下,台积电CEO魏哲家也在2024年访问了ASML,传闻获得了"搭售优惠套餐",即高数值孔径EUV设备给予价格优惠,但需要搭售部分老型号设备。这种设备采购策略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公司对技术路径选择和成本控制的不同理念。
摩尔定律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和重新定义。自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这一定律以来,半个世纪中晶体管数量基本遵循每两年翻一番的规律。但从7nm节点开始,这个周期已经从24个月延长到30个月,7nm、5nm、3nm和2nm的量产时间分别为2018年、2020年、2023年、2025年,平均间隔在30-36个月之间。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1nm及更先进节点的开发周期大概率将拉长到40个月以上。这种节奏放缓直接导致芯片设计公司的多代产品停留在同一个大节点上。以苹果A系列处理器为例,过去基本两年更换一个节点,A14和A15都采用5nm工艺,而A17 Pro、A18和A19三代产品都停留在3nm节点,时间跨度达到3年。
按照台积电的技术路线图,2nm节点将包含N2、N2P、N2X和升级版A16四个迭代,加上第二代GAA架构的A14工艺,预计将对应苹果A20到A23四代芯片。直到2030年才会导入1nm工艺量产A24系列芯片。这意味着从2nm跨越到1nm时代还需要至少5年时间。
尽管节点升级的速度在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摩尔定律完全失效。每个节点内部仍然会有多个工艺迭代,晶体管数量和性能持续提升。例如,N3P相比N3E在同性能下功耗下降5%-10%,同功耗下性能提升5%。综合计算,同性能下N3P功耗比N3降低约20%-27%,同功耗下N3P性能比N3提升约26%-36%。
前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和首席科学家黄汉森在题为《How We'll Reach a 1 Trillion Transistor GPU》的文章中指出:"过去50年来,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就像走在隧道里一样。前面的路很清晰,因为有一条明确的道路。每个人都知道需要做什么:缩小晶体管。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隧道的尽头。从这里开始,半导体技术将变得更加难以发展。然而,在隧道之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表述深刻地概括了当前半导体产业的状态:传统的单纯依靠工艺制程缩小来提升性能的路径正在遇到物理和经济的双重限制,未来的发展将更多依赖材料科学、封装技术、系统架构等多元化创新路径。2nm芯片的集体跳票不仅是一次技术节奏的调整,更是整个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信号。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