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阳随笔
咱当家长的,都盼着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将来成为有担当、明事理的人。教育孩子这事儿,就像走钢丝,得把握好爱和规矩的平衡。温和劝导的时候咱绝不吝啬,但要是孩子犯了触及品格底线的错,适当“打”一下,那也是一种沉痛却必要的纠偏。今天咱就来唠唠,孩子出现哪四种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
孝亲尊长,那可是做人的根本。要是孩子对家里的长辈,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敢肆意顶撞、轻蔑无礼,那可就出大问题了。这说明他心里已经没了对根源的敬畏。今天他能对着祖辈横眉冷对,明天说不定就对世间万物都没了敬意。
我有个朋友,他家孩子就特别没礼貌,对爷爷奶奶说话从来不客气,老人稍微唠叨几句,孩子就大声反驳,甚至摔东西。朋友一开始还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没太当回事。结果后来孩子越来越过分,在学校也经常和老师顶嘴。朋友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狠狠地“教训”了孩子一顿。从那以后,孩子慢慢有了改变,对长辈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所以啊,孩子不尊重长辈,这股“歪风”可不能长,必须用严厉的手段让他知道“长幼有序”,学会敬畏。
孩子小的时候,偶尔拿个别人的小东西,可能只是因为年幼无知,这时候咱们耐心教导就行。但要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别人财物据为己有,那可就不是简单的过失了,这是品行上的大污点。
这种行为背后,是侥幸和贪婪在作怪。要是不给他来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任由他发展下去,小偷小摸可能就会变成大错。我认识一个家长,他家孩子偷东西成瘾,家长一开始只是口头批评,结果孩子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孩子偷的东西越来越贵重,家长这才着急了,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孩子被打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改掉了这个坏毛病。所以,孩子偷东西屡教不改,“打”是为了打掉他心中的邪念,扶正他即将倾斜的人生轨迹。
不管是孩子自己莽撞行事把自己置于险境,还是肆意妄为危及同伴,这都是对生命最根本的漠视。生命可不是儿戏,安全是底线,任何关于安全的警告都不能敷衍。
有的孩子喜欢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或者去危险的地方玩耍,家长怎么劝都不听。这时候,就得让他感受到切肤之痛,他才能真正把“安全”二字刻在心里,学会珍爱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要是孩子习惯用谎言掩盖过错,把承诺当空谈,那他就是在亲手摧毁这座桥梁。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没法立足。
有的孩子为了逃避责任,经常说谎,家长一开始可能觉得孩子聪明,没当回事。但时间一长,孩子说谎成性,就很难再改过来了。这时候,适当的惩戒能击碎他虚伪的外壳,让他明白,一诺千金,言出必行,是做人的根本。
这“打”,不是为了伤害孩子,而是一种仪式,一种界限,是沉痛的教诲。它的目的,是把“规则”和“对错”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里,引导他成长为一个明事理、有担当、行于正道的人。所以,家长们,当孩子出现这四种情况时,别心软,该“打”就得“打”!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