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探情报、街头扮乞丐、拼死护战友…… 95岁孙维芝忆地下抗日峥嵘岁月

人物名片:

孙维芝,女,1930年出生于河北,1945年2月投身地下抗日活动,积极带领当地妇女参与抗日、支持抗日,当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追随丈夫南下至我市通城县参与建设,1987年以抗日离休干部身份离休,离休前担任通城县商业机关工会主席,是目前生活在咸宁为数不多的抗日战士之一。

地下党员引路,进步思想悄然生长

“石榴花开朵朵红啊,二十青年去当兵,我去当兵打日本……”7月初,在通城县解放东路的住所里,95岁高龄的孙维芝唱起80年前带着家乡妇女们一起学唱的歌曲,仍是记忆清晰、铿锵有力。

歌声穿过岁月,时间仿佛倒回1945年的冀中平原—— 彼时刚刚15岁的她,从河北廊坊大城县一个叫孙李北的村嫁至西万灯村,正站在打麦场上领着妇女们扭秧歌,红绸翻飞间,全是“打跑鬼子享太平”的热望。

西万灯村离大城县城仅5里路,处于平津与冀中根据地的缓冲带,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区域。嫁来没几天,孙维芝就注意到斜对门那位高个子女同志:“模样俊俏,待人很亲和,说起话来笑眯眯的。”后来她才知道,这是以“识字班老师”为掩护的地下党员,是党组织派来的 “火种”。

那时的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掀起“妇女解放”与“抗战支前”双浪潮。孙维芝是第一个接触女地下党的,没事就往她住的地方跑。“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 这些字,还有那些抗日歌曲,孙维芝一学就会,转头就挨家挨户敲窗:“嫂子们,去学认字吧,妇女要翻身,就得多认点字”“嫂子们,来学唱歌吧……”

很快,全村妇女聚到一起,学认字、学唱歌。白天,她们在打麦场上扭秧歌;晚上,她们从村西头唱到村东头,她们被歌声里“送郎参军”“保家卫国”的炙热劲儿感动着,又用歌声动员村里的男子汉们去当八路打日本兵……

这个15岁的新媳妇凭借强大的感召力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村妇救会主任。在她的带动下,妇女们干完活就聚在一起,说家常、聊新鲜事,日子添了欢笑。孙维芝也借机讲道理:“‘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来了,中国妇女迎来翻身的机会,咱们得多认点字”……进步思想在姐妹们心中悄然生长。

目睹日军暴行,一心向往共产党

“你再莫出去搞活动了,小心脑袋被日本人砍了!” 正当孙维芝带着全村妇女热火朝天闹革命时,她的婆婆意识到这已不是单纯的认认字、唱唱歌、跳跳舞那么简单了,多次提醒她,县城里驻扎着日本兵,村里隔几里路就设有岗楼,还有可恶的亲日派,一举一动都在日本人的监视下,太危险了!

但那时,孙维芝所有的仇恨已经被激发,她坚定地告诉婆婆:“砍不了我的,就算砍了我,还是有人会接着干!”

“快跑啊,日本鬼子进村来了……”在孙维芝的记忆里,8岁以后的日子,每天都笼罩着恐怖。日本兵随时可能提着枪进村扫荡,烧杀抢虐无恶不作,最害怕的是有女儿的家庭,村里的女孩都早早嫁人。那些躲藏的日子太痛苦,她恨得咬牙:“长大后一定打日本鬼子!”

向往“共产党”,要从亲眼见到一次伤兵员转运说起,听说是要送往石家庄的后方医院。让人惊讶的是,抬担架的兵们就守在街头,不到谁家里去乱拿东西,也不糟蹋人。这和当时的日本鬼子、黄狗子(当地百姓背地里对亲日派的称呼)进村完全不一样!

当时,村长为年幼的孙维芝解开疑团:“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共产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但心里却牢牢刻下了一个念头:“共产党是好人!”从此,“共产党” 三个字在她心里扎下根、发了芽。

记忆中,村里有个教书先生,日本人进村以后他就停课了。但有两三个小孩喜欢往他家里跑,孙维芝就是其中一个。教书先生偷偷编课本教他们,“日本鬼子像个狼,我们要打狼呀要打东洋”“日本鬼子就像狼,越怕他越狂”的句子,她至今还记得。日本人一进村,先生就用布包着课本埋到地下…… 后来才懂,那课本里藏的是抗日的“火苗”。

夫妻同期加入共产党,守护着同一个信仰

与女地下党员日渐相熟后,孙维芝成了她最信任的人,两人共守着不能外传的秘密。那些可公开的革命知识与歌曲,总由孙维芝先学会,再往全村去扩散。

1945年8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孙维芝迎来刻骨铭心的时刻——区长主动找上门来:“组织信得过你,想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孙维芝喜极而泣,儿时的梦想实现了!

西万灯村并不大,当时共产党在这里只设了个联系点,听说全村党员不到10人,但具体是哪些人,孙维芝并不清楚,也不能随便打听。她只和区长保持单线联系。

成为党员的孙维芝,多了项危险任务:混进县城刺探敌情。彼时城门有兵把守,盘查极严。她常穿得破破烂烂,把头发弄得乱糟糟,要么挎着菜篮假装卖鸡蛋,要么蹲在街角扮乞丐,眼睛却像雷达似的扫着日军动向:“今天出城多少人?带了几挺机枪?往哪个方向去了?”

一次,为了尽快完成一项任务,她急急忙忙往城里赶,差一点暴露身份。她被城门口的哨兵拦住搜身,情急之下只好大声呼救“耍流氓”……幸好当天值班的哨兵是黄狗子,看围拢过来的百姓越来越多,打几个耳光就放行了,她才在有惊无险中完成任务。

掩护同志接头的任务更是提心吊胆。有回一个女同志刚送来情报,儿童团就敲起铜锣:“鬼子进村了!” 孙维芝爬上村口的大树,望见黑压压的队伍正往村口涌。她拽起女同志就跑,一口气跑出四五里地才敢回头。那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牺牲,都要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最让孙维芝欣慰的是,虽然自己经常出入神秘,但家里的公婆从不多问。比自己大4岁的丈夫何锡文每天也是忙得风风火火,俩人见不了几面。后来,她才知道身为武委会主任的丈夫,竟与自己是同月入的党。

地下工作的纪律比铁还硬:单线联系、互不打听。孙维芝只跟区长对接,其余的都不打听。多年后回首,她和丈夫的互不干涉里藏着最深的信任——在那个“多说一句话可能掉脑袋“的年代,他们用沉默守护着同一个信仰。

心里只有共产党,一心一意跟党走

孙维芝共产党员的身份是解放战争时期暴露的。当时,国民党队伍围住村子直奔她家 —— 丈夫在区里,二弟参军,四弟是儿童团长,她是妇救会主任,个个都是 “目标”。她拼命跑,子弹擦耳而过,弹头落在脚边。敌人抓了没入任何组织的公公,严刑逼供也没问出孩子下落,只好暴打一顿撤了。

日军投降以后,上级几次想调孙维芝去区里,可村里离不了她这个妇女主心骨。1947 年底大女儿出生,转年5月丈夫接到南下通知,去向、出发地都不明。她当即请愿随行,组织说:“行,但不能拖后腿!” 她便安心回家等消息。

1951年,孙维芝如愿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湖北通城县。初到之时,语言不通,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她毫不退缩,主动参加村里的文化补习班,跟村民们打成一片,用心完成组织安排的每一项任务。

通城地处湘鄂赣边区,解放初期条件艰苦。孙维芝和丈夫何锡文全听组织的,哪里需要到哪里。一年又一年,他们把异乡当故乡,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皱纹悄悄爬上脸庞……

“我相信共产党,心里只有共产党,共产党给了我无尽的关怀与支持,现在退休金够用,看病不花钱,逢年过节领导就来慰问,老干部局还有专人跟踪服务……”孙维芝说,此生无怨无悔。

如今,孙维芝已是四代同堂,丈夫于2009年去世,他俩养育的7个子女中有4名军人,一大家子里有10名党员。采访当天,10岁的曾孙何奕可同记者一起听孙维芝讲述那烽火连天的日子后,脸上挂满泪珠:“阿太,您跟课本里的抗日英雄一样勇敢!……”

文/图 咸宁日报记者 王莉敏 陈红菊 通讯员 骆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历史   峥嵘岁月   战友   乞丐   情报   地下   街头   孙维芝   通城县   共产党   冀中   妇女   丈夫   村里   党员   全村   中国共产党   日本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