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交流研讨在郑举行,共谋出版创新新路径

八月的郑州,书香满城,科技涌动。在为期4天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期间,一场关乎出版业“明天”的高端研讨会——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交流研讨活动于8月29日如期举行。

本次研讨活动以“数字赋能出版创新 智能重塑产业生态”为主题,会聚了来自全国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擘画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与实践路径。

聚焦前沿:实验室成为出版创新的“策源地”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与发展,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顶层设计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是出版业科技与标准42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出版集团‘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为核心目标,近年来在资源整合、科技赋能、课题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为构建出版集团‘四横七纵多生态’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会议伊始,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在致辞中讲道。

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中山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和取得成绩。董中山介绍,依托重点实验室,中原传媒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旗舰示范单位”,共有7项成果入选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项目,申报15项软件著作权,出版专著3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正式立项14个创新研发项目。推动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智慧云平台、研学实践教育云平台建设完成,并自主研发课后研学实践等各类课程近200门,通过“内容+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化,为出版集团探索课后服务、文旅研学、阅读服务等新场景、新生态提供了平台资源支撑和应用落地。

成果斐然:出版豫军亮出“科技硬实力”

会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本届数博会上一道亮丽的科技风景线。

“比如说你仅仅知道一个作者的名字,就可以把它输入系统,通过查询他的籍贯、官职、笔记的特点等信息,便可有效关联起关于这个人物的历史轨迹。”大象出版社总编辑张彩红在介绍本社的科技创新成果时,通过基于AI技术的“全宋笔记数智阅读平台”举例说道。

作为中原传媒股份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和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大象出版社始终注重新兴信息技术在出版业的产业化应用。

大象出版社深耕文献出版30余年,拥有370余万面底本、约17亿字的优质文献内容资源。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万象文献”资源库应运而生。

据张彩红介绍,该资源库的建设以1+N专题资源库聚合,形成史料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资源聚集专题化。同时,通过平台+专题数据库的方式,向文献研究者和对文献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提供检索、浏览、标注、收藏等功能;并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生成专题文献知识图谱,以及向用户提供文言翻译、智能交互式问答、内容活化与再生等智能化服务,让内容服务效率得以提升,使用户对文献内容的理解与整理更加便捷。目前,该资源库已建成复旦大学特色馆藏《诗经》文献资源库、《黄河生态文献集成》资源库、《全宋笔记》数智阅读平台。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教育出版的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始终立足教育领域,紧跟教育发展步伐,致力教育信息化服务。2023年,该社“基于知识图谱和云原生技术的数字教育云平台”项目入选“科技与创新成果”。

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张瑞芳介绍,该项目以打造全版本“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为核心,着力构建“中小学综合评价服务”“中小学人工智能服务”“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一核心三服务N应用”数字教育服务生态,开发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河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中原文化云课堂、豫教听读、豫教高中等应用平台。其中的大数据学科质量测评项目累计覆盖河南省2800余所学校,服务学生90余万人,完成1400余万份试卷的数据采集和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分析报告生成。其“出版+智慧教育+大数据”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出版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于河南省数字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来说,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

河南省数字教育发展公司董事、总编辑樊俊民介绍,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于2023年9月启动建设。该平台以打造数字教育服务能力底座为重点,开发上线了豫教大模型、豫教链、豫教知识图谱、豫教基座四大核心技术;构建了智学、智教、智培、智管、智评、智脑六类教育场景;汇集内部优质学科同步资源4万余条;研发并接入了智能备授课、智慧作业、综合素质评价等各类教育应用30余个。该平台还打造了豫教大模型,为师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自主研发的十余个教育智能体,实现了智能教学助手、AI学习助手等智能应用场景。目前,平台已开通区域化试点学校300余所,教师账号2.2万个,学生账号26万余个,在数字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专家声音:共话实验室发展新路径

在专家研讨环节,多位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围绕语料库建设、数据资产管理、大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我个人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甚至重塑行业形态,但实现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仍需较长时间。”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泽表示,AI应当成为人类的伙伴,而非替代者。张泽从数据盘点、规范建设、研发实施、生产方式转型、运营挑战等多方面分享了该社的全流程建设体系,指出未来高质量数据建设成为行业发展基石,个性化服务将重构出版生态。

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出版的当下,高质量语料库已成为核心资产与行业基石。现场,多位专家强调,出版机构应立足垂直领域,推动内容资源转化为机器可读、结构清晰、标注规范的数据集。同时,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跨机构、跨实验室协同,共同制定语料加工、数据资产管理的统一标准,建设行业级可信数据空间,实现资源互联与价值共享。

面对大模型技术带来的范式变革,实验室更应成为出版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与“策源地”,积极拓展智能审校、个性化推荐、知识服务等新场景,探索“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智能服务”的闭环路径,最终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智慧出版生态。最终,会议凝聚共识:出版业重点实验室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高地,更是机制创新、标准共建、产业协同的关键平台。面对智能化浪潮,出版业必须进一步开放合作、强化认知、大胆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者”和“数据运营者”转型,以科技与标准重塑出版新生态。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怀海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是先进科学技术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桥梁”和“中转站”,其核心使命是推动技术落地,而非纯理论研究,呼吁大家兼顾“动脑”与“动手”,尤其要注重实践应用。

面对人工智能对出版行业的冲击,张怀海指出:一要着眼业态重塑,积极促进技术应用;二要着眼生态重塑,把握角色与核心资产;三要着眼思维重塑,研究谋划行业未来。张怀海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巨大变革期,对实验室工作和大家的努力有迫切需求。希望大家深刻理解实验室的定位与使命,将这次会议的相关精神传达回去,认真重视并投入推动技术落地、研究标准、应对AI挑战的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关键作用。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出版业   路径   重点实验室   标准   平台   数字   河南省   智能   中原   文献   人工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