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根策尔前脚刚称中国航天“单干走不远”,后脚却与中国团队深度合作。
这种反差打脸西方对中国的惯性思维!
从“银河号”被断GPS到北斗组网,中国航天的“单干”之路。
恰恰走成了西方最不愿看到的样子。

在《亚洲时报》的专访里,根策尔说得斩钉截铁:“中国航天光靠自己干难持久,必须遵循美欧的合作规矩”。
可短短几天后,在香港桂冠论坛上,根策尔却换了一副模样。

他当着全场嘉宾直言:“中国已经是全球重要的科研中心”,还主动分享了合作经历。
自己所在的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北大团队合作紧密,团队里两位中国博士生挑大梁,负责观测数据处理,直接让研究精度提高了20%。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特意提到了贵州FAST射电望远镜:“这款中国自主研制的‘天眼’,捕捉到了全球首例快速射电暴闪烁弧现象,这是世界级的突破”。
最后他坦言:“和中国合作是未来的大趋势”。

但这些表态背后,是美国自2011年起实施的沃尔夫修正案。
明确禁止NASA和中国开展任何双边合作,甚至不允许中国官方人员进入NASA设施,2012年和2013年还两次加码限制。


一边喊着“科学无国界”,一边用法律封锁合作,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中国航天的实力,已经强到让西方不得不正视。
但是,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点的是,中国航天的“单干”从来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西方封锁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1993年7月的“银河号事件”,至今仍是中国航天人的“痛”。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的银河号商船在波斯湾执行任务时,美国突然切断船上的GPS导航信号,还派军舰拦截,声称船上有制造化学武器的材料,要求登船检查。
最终经过中美沙三国联合调查,证明商船完全清白。

这件事传回国内后,孙家栋院士和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沈荣骏立刻联名上书,建议启动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工程。
不到一年后的1994年12月,名为“北斗”的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成为中国打破技术封锁的第一步。

可自主之路刚起步,就遭遇了更多闭门羹。
1998年,由美国、俄罗斯牵头,16个国家联合参与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立项。
中国主动申请参与,却被美国以“政治不信任”为由直接拒绝,就连旁听的资格都不给。

后来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招人,中国拿出2.3亿欧元成为第一个非欧盟参与国,本想跟着学技术,结果欧盟对中国处处设防。
把中国排除在核心技术之外,还要求中国放弃已合法占用的卫星频率。
面对这种傲慢打压,中国只能退出合作,从零开始自己干。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正式启动,30多万科研人员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这一干就是26年,从最初两颗卫星覆盖中国,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天上已有64颗北斗卫星在轨运行。
既有工作星也有备份星,形成了完整的全球服务网络。

如今的北斗,早已不是追赶者。
北斗的授时精度能达到10纳秒,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秒,定位精度在局部地区能到2-3米,比欧洲伽利略系统更准。
而且外交部2025年的联合公报显示,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已和北斗实现兼容对接,两国共用导航服务,让民用导航更可靠。

当年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如今中国天宫空间站已全面组网,成为全球太空实验的核心平台。
不仅如此,中国航天还形成了“太空—极地—深海”的多维布局。

中国已建成3个北极常年科考站,3艘新破冰船轮流值守。
2024年底入列的“探索三号”科考船,凭借自主可控的冰区技术,实现全球唯一密集冰区连续载人深潜,搭载“蛟龙号”完成10次下潜采集样本,吸引俄罗斯科学家主动寻求合作。
而欧洲规划五年的北极科考站,至今仍未动工。

商业航天领域,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进展显著。
2025年10月完成加注合练与静态点火试验,11月中下旬将首飞,一子级可复用20次,发射成本比一次性火箭低80%-90%,还比美国SpaceX低30%。
“千帆星座”90颗卫星在轨,让极地科考实现实时通信,动摇了西方垄断地位。

反观西方,国际空间站2030年将退役,美国“月球门户”计划仍停留在图纸,欧洲连载人飞船研发都无实质进展。
欧洲伽利略系统耗时20年未完全组网,北极能源开发比中国落后8年。

面对这样的差距,欧洲开始频繁呼吁“全球合作”,他们将自己的焦虑包装成“合作的必要性”,想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加入中国主导的太空项目。
但中国从来没有拒绝过合作,只是绝不接受不平等的合作。
我们的合作逻辑很简单:平等参与、成果共享,不搞“一方主导、一方依附”,嫦娥探月工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数据,已向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免费开放,不管是航天强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获取这些珍贵的月球探测资源。
2024年5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将该立方星拍摄的月球图像、日月合影等珍贵数据正式移交给巴基斯坦。

而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不仅与中国科研团队共享,还遴选了6个国家的7家科研机构参与研究。
即便美国有禁令,但美国石溪大学与布朗大学也在获批名单中。

中国在2019年通过联合国外空司对外公布合作机会,收到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申请,最终筛选出瑞士、波兰、德国等17国的9个项目入驻。
对比之下,中国自主创新模式的有效性愈发凸显,西方建设国际空间站耗时13年,经历47次发射才完成组装。

如今每日漏气量达3.7磅,每年维护成本高达50亿美元,却仍对核心技术严防死守,参与国只能做“数据使用者”,无法接触关键系统。
而中国天宫空间站从核心舱发射到“T”字构型建成,仅用18个月就完成在轨组装,总预算不超过560亿人民币,空间利用率超过85%,还支持未来扩展升级。

航天领域终究是“技术说话”,实力铸就了平等合作的话语权。
中国航天用26年的自主之路证明,被封锁或许能延缓发展,但永远挡不住创新的脚步。
而嫦娥数据共享、天宫多国协作的实践则说明,真正的合作不是一方主导、一方依附,而是基于平等的互利共赢。

西方若想在未来的科技探索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摒弃“主导者”的傲慢姿态,以平等身份参与合作。
中国的合作大门永远敞开,但前提是尊重彼此、共享成果,这也是全球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