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4年,中国从荷兰光刻巨头ASML购买了价值89.2亿欧元(约744.3亿元人民币)的设备,占该公司当年系统销售额的41%,成为其全球最大市场。
但就在一年后的今天,日本《日经亚洲》发出灵魂拷问:“中国能造出自己的ASML吗?”
而答案藏在3440亿元的国家大基金三期里,这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半导体基金,正将光刻机和芯片设计软件(EDA)锁定为主攻目标……
芯片制造这条赛道,缺一节链条都得趴窝,其中,光刻机堪称半导体产业链的皇冠明珠,直接决定芯片的精度上限。
过去这二十年,全球光刻机市场基本被荷兰ASML、日本佳能、尼康三大巨头瓜分,高端EUV光刻机更被ASML一家垄断,市场集中度堪称全球工业之最。
中国的处境尤其严峻,美国实施层层制裁后,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成了“禁止输入品”,14纳米以下制程被死死锁住。这就等同于掐住了中国芯片制造业的脖颈。
怎么办?只能从0到1自己趟出路来。所以你看上海微电子埋头攻坚光刻机研发十几年,现在终于拿出了90纳米光刻机,虽距离ASML的5纳米还隔了几座山,但好歹实现了国产光刻机零的突破。
华为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高调吸纳国际芯片人才,深圳新凯来等企业成为国产供应链关键节点。而政府层面对光刻机行业倾注的3440亿投资全部瞄准光刻机、EDA软件等致命瓶颈。
这阵仗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整条产业链的集团冲锋。
但这3440亿真能一夜之间填补所有技术鸿沟吗?实话说没那么容易。
光刻机这种顶级工业品,里面十几万个零件,光德国蔡司的光学镜头精度就够中国追赶十年。如今中国的芯片技术,暂时只能满足中低端需求,高端领域良率和性能差人一截,这是产业规律决定的。
换句话说,我国的光刻机发展就是一场马拉松,但长跑比赛就有分输赢的那天,而日媒正因此担心。
日本人对“中国光刻机”的警惕,说白了就是一种恐惧接力,而美国负责打压,日本荷兰负责技术垄断,现在他们突然发现中国要绕开整个封锁链自己搭台唱戏了。
而日本媒体渲染的“害怕”,本质上是恐惧本国企业技术优势被蚕食。
尼康90年代曾是全球光刻机老大,如今却被ASML甩开一个身位,要是中国再来个技术跨代抢跑,日本企业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地位都会变得难堪。
真正触动日媒神经的,是全球化半导体的“去中国化悖论”。
美国极力推动产业链剥离中国,结果倒逼中国砸3440亿基金自建了一套“备胎”供应链。
上海光机所攻光源系统,长春光机所攻光学镜头,清华大学攻双工件台,华为整合系统集成。企业梯队同步成型,华为专注EUV整机,北方华创攻坚刻蚀设备,中微半导体突破薄膜沉积。
这种分工使中国三年内将芯片设备国产化率从20%提至45%,而原本依赖中国订单的外国设备商(比如ASML),将来可能被排挤出市场。
数据显示,ASML在2025年初将年度营收预期从400亿欧元下调至350亿,其首席执行官傅恪礼坦承:“中国市场需求变化超出预期。”要知道,中国曾贡献ASML全球营收的36%,但到2024年底该比例已降至27%
而中国的芯片产业链一旦重构,这些外商再想销往中国市场,简直难上加难,这才是日本人真正害怕的,他们参与封锁,却可能成为连锁崩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但中国不能因为光刻机外企的担心而掉以轻心!
短期来看,中国全面取代ASML肯定不现实,技术壁垒放在那儿。但更现实的路线是在“成熟制程”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比如28纳米芯片,国产化设备替换率已接近60%。
这些技术在军事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已经足够用。等成熟市场啃下了,再往高端制程冲击可能更加水到渠成。
目前,华为已经实现了海外突围,在中东和东南亚市场,昇腾910B芯片成为挑战英伟达垄断的“特洛伊木马”。
尽管每年仅约20万枚的产能大多供应中国本土,但向阿联酋、沙特和泰国推销每次数千枚的“小批量试水”,已引起美国监管机构警觉。
而且,华为向海外客户提供远程访问中国境内CloudMatrix 384系统的服务,搭载无法出口的先进昇腾910C芯片,用“云上算力”绕过实体芯片出口限制。
曾担任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半导体专家梅根·哈里斯警告:“最坏情况是,中国的工具制造商不仅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甚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而这即将到来,且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条写在“十四五”规划里的铁律,正指引中国光刻机撕开西方封锁的铁幕……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5-07-17:日媒:中国能打造自己的阿斯麦吗?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