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避无可避、强制接收!从咖啡到奶酪棒,电梯广告为啥越俗越火

早上7点半,小区电梯门一开,“妙可蓝多,妙可蓝多,奶酪棒还是妙可蓝多”的声音就钻入耳膜。

8点50分,写字楼电梯里,刘昊然举着瑞幸咖啡的画面又跳了出来。

晚上6点下班,电梯屏里又循环起“走路不摔跤,就穿泰兰尼斯稳稳鞋”。

这大概是每个城市上班族的日常。

这些电梯广告大多没什么“审美”,要么是一句话重复十几遍,要么是嗓门大到像在喊麦。

不少人吐槽“听着烦”“辣眼睛”。

可奇怪的是,不管是卖咖啡的瑞幸、卖奶酪棒的妙可蓝多,还是卖二手车的瓜子。

只要在电梯里“轰炸”一阵,总能被人记住,甚至慢慢火起来。

为啥电梯广告能这么“牛”?

明明大家都觉得俗,却偏偏能让品牌赚到钱,成为商家眼里的“香饽饽”?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掐准了人们生活里“避无可避”的场景,再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品牌刻进脑子里。

最后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商家心甘情愿砸钱。

说到底,电梯广告能成为“永远滴神”,靠的从来不是“品味”,而是对人性和商业的精准拿捏。

电梯里,躲不开的“注意力陷阱”

电梯广告最厉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广告本身多好看,而是它所在的“空间”太特殊。

只要进了电梯,你就躲不开它。

1995年,北京出现了国内最早的电梯广告,那时候还只是简单的海报,贴在电梯轿厢里。

大红大绿的,顶多算“视觉污染”,没人觉得烦。

因为那时候高层住宅少,大家大多住五六层的老楼,坐电梯的机会不多。

就算看到海报,挪开视线也就过去了。

真正让电梯广告“变味”的,是LCD电子屏的出现。

大概从2010年前后开始,电梯外的等候区多了块屏幕,循环播放视频广告。

这时候问题来了:

等电梯的时候,一群人挤在小空间里,手机信号时好时坏,也没别的事干,只能盯着屏幕看。

就像80年代大家围着一台电视看《上海滩》一样,就算不想看广告,也没地方躲。

后来更“绝”的是智能屏进了电梯轿厢。

现在的电梯里,大多装着细细的竖屏,就贴在电梯门旁边。

而大家进电梯后,习惯性地会面向门站着,等于“被迫”盯着广告看。

更别说高层住宅和写字楼里,一天要上下好几次电梯。

就算每次只待几十秒,广告看个三五遍,也能记住个大概。

有人算过,一个白领每天在电梯里接触广告的时间,加起来能有5-10分钟。

而且都是“无干扰”的时间,没有手机消息弹窗,没有同事打扰。

广告的声音和画面能直接“撞”进眼里、耳朵里。

这种“强制接收”的场景,是任何其他广告都比不了的:

看电视能换台,刷手机能划走,逛超市能绕开货架,可电梯里就这么大地方,你根本没处躲。

说到底,不管是写字楼还是小区,只要有电梯,就是广告的“天然陷阱”。

俗广告,反而记得牢

很多人吐槽电梯广告“没品味”。

BOSS直聘的广告里,一群人扯着嗓子喊“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

铂爵旅拍的广告循环“想去哪拍就去哪拍”,听多了让人头疼。

卫龙魔芋爽更直接,15秒的广告里说22个“低”,生怕别人不知道“热量低”。

可偏偏是这些“俗到家”的广告,最容易被记住。

2015年,饿了么为了抢外卖市场,找王祖蓝代言,在电梯屏上砸了9000万。

25个城市的电梯里,每天播放超过960次“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

结果呢?第一轮投放后,白领外卖市场的交易额从700万涨到1500万,第二轮直接涨到3400万。

APP排名从100多位冲到行业第一。

为啥“俗广告”这么管用?因为它抓准了“记忆规律”:大脑对简单、重复的信息最敏感。

复杂的剧情、优美的文案,虽有品味,但需要花时间理解,电梯里几十秒的时间,根本记不住。

而一句话重复几遍,再配上响亮的声音,就算你觉得烦,也会不知不觉记在脑子里。

就像瑞幸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它是啥。

2018年,它把汤唯和张震拿着“小蓝杯”的广告铺进全国各大城市的写字楼电梯,每天循环播放。

那时候白领们上班等电梯看、下班坐电梯看,慢慢就记住了“瑞幸咖啡”。

再加上“分享好友领券”的活动,很快打开了市场,甚至能和星巴克抢生意。

要是瑞幸当初做的是“小资情调”的广告,讲咖啡的产地、工艺,恐怕很难这么快被记住。

还有妙可蓝多,之前在奶酪棒市场没什么名气。

后来它把“妙可蓝多奶酪棒,孩子爱吃”的广告投进小区电梯,每天对着家长们“轰炸”。

慢慢就成了“奶酪棒”的代名词。

现在很多家长买奶酪棒,第一反应就是“买妙可蓝多”,这就是“俗广告”的威力:

它不跟你讲情怀,只把“品牌+卖点”直接砸给你,就算你觉得俗,也架不住“重复”的力量。

脑科学里有个说法,大脑记忆的91%来自图像和声音。

电梯广告正好踩中了这一点:视频画面+声音,比单纯的文字或海报更有冲击力。

就算你闭着眼睛,也能听到广告的声音。就算你捂住耳朵,也能看到屏幕上的品牌logo。

时间一长,品牌就像“钉子”一样,钉进了你的脑子里。

等你需要买相关产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商家爱,因为效果看得见

商家愿意砸钱投电梯广告,从来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效果好”。

不管是互联网公司、新消费品牌,还是传统企业,只要想快速打开市场,几乎都会盯紧电梯广告。

电梯广告能精准定位人群。

小区电梯里,大多是有家庭的人,所以母婴产品、食品、家电的广告多。

写字楼电梯里,都是上班族,所以咖啡、职场APP、外卖的广告多。

高端小区的电梯里,可能会有汽车、奢侈品的广告。

三四线城市的社区电梯里,更常见的是本地超市促销、平价商品的广告。

这种“精准打击”,比在网上乱投广告省钱多了。

其次是“效果实在”。

很多品牌投电梯广告,都能看到明确的增长。

2020年,元气森林把“0糖0脂0卡”的广告投进写字楼和小区电梯。

不到一年,销量就翻了好几倍,成了年轻人眼里的“网红饮料”。

2021年,SKG按摩仪在电梯里狂推“缓解颈椎痛”,当年的销售额就涨了800%多。

就连老品牌波司登,也是靠电梯广告“翻红”的。

它在电梯里反复强调“羽绒服专家”,慢慢让消费者记住了它的专业形象,销量逐年上涨

更重要的是“成本低”。

比起互联网广告,电梯广告的“千次展示成本”要低很多。

网上的主流APP,比如抖音、微信,每让1000个人看到广告,可能要花100-300元。

而电梯广告,千次展示成本只有40-50元。

而且电梯广告触达的是“主力消费人群”,白领、中产。

这些人的购买力强,愿意为品牌买单,投进去的钱更容易“回本”。

电梯广告的“神级地位”,还能稳多久?

现在的电梯广告,已经不是简单的“贴海报、放视频”了。

智能屏能联网,商家可以精准投放到某个小区甚至某栋楼。

有的电梯屏还能显示天气、物业通知,甚至做互动游戏。

比如让你扫码领优惠券,直接把“看广告”和“买东西”连起来。

当然,争议也一直没停过。

有人觉得广告声音太大,吵得人头疼。

有人觉得内容低俗,拉低审美。还有人质疑“强制接收”侵犯了隐私。

之前卫龙魔芋爽的广告就因为分贝太高,被网友吐槽后,不得不全国下调音量。

也有小区业主联合起来,要求物业撤掉电梯广告。

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电梯广告行业慢慢解决。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高层住宅和写字楼还在,电梯就还是人们生活里“避无可避”的场景。

只要商家还想快速打开市场、让品牌被记住,电梯广告就还是“刚需”。

它可能永远成不了“有品味”的广告,但它能实实在在地让品牌火起来、让商家赚到钱,这就够了。

从1995年的海报,到现在的智能屏。

从饿了么、美团的外卖大战,到瑞幸、妙可蓝多的新消费崛起。

电梯广告见证了中国商业的变迁,也成了商业里最“接地气”的存在。

它或许俗,但它有用,它或许烦,但它有效。

这就是电梯广告能成为“永远滴神”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美食   奶酪   电梯   咖啡   广告   品牌   声音   商家   小区   写字楼   精准   外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