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回忆:父亲是个暴躁的人,经常打我、给我吃最次的饭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毛泽东在延安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话:他小时候,经常挨父亲的打,还被分到最差的饭菜。

他不是苦笑,也不是愤怒,而是平静说出这些细节,这些细节,后来没人再提起过。

饭桌上的“教育”与拳头

韶山冲的早晨,天刚亮,地头的雾气还没散,毛家屋后那条水渠,常年流着黄水,毛泽东少年时,在这里背书、洗脸、吃饭,也在这家里挨过很多打。

父亲毛贻昌,是个地道的湘人,不识几个字,却精于算盘和稻田,他种田卖米,一年攒下几个小银元,把家从佃农熬成了地主。

但人没变得宽和,反而更谨慎、更吝啬,也更暴躁,他不信那些读书人的清高,说:“会念书有啥用?读不出钱。”

毛泽东是家里长子,从小读私塾,字写得比大人还好,但父亲从不夸奖。

一次,毛泽东在桌上背《三字经》,念了半天“昔孟母,择邻处”,父亲黑着脸,一巴掌把书拍下,说:“你要念这个,还是要种田吃饭?”

在毛泽东的回忆中,最清晰的不是读书内容,而是饭桌上的分食。

他吃的是最差的饭,父亲自己盛上白米饭,给弟弟也是小碗白饭,再把锅底带糊味的一勺勺扒给毛泽东。“你不是要当读书人么?吃差点的,看你还能记住多少字。”说完把勺扔到盆里,汤水四溅。

毛泽东从不当面顶嘴,他只是看着桌子发呆,默默把饭吃完,跑到田埂去躺着,有时候干脆往山上走,翻过岭头,借别人家书看,哪怕是破书。

他说:“父亲打我最多的几次,不是我偷钱、不是我偷吃,而是我看书。”

《毛泽东自述》中,他谈到一件事:他14岁那年,为了看《三国演义》,躲到屋后菜地,看完忘了时间,回来晚了,父亲拿藤条从堂屋打到厨房,母亲拦都拦不住,他在竹竿下滚来滚去,满腿是血痕,咬着牙不叫。

那个晚上,他偷偷跑到溪边,把《三国演义》埋在了泥里,他怕再挨打。

在父亲眼里,“儿子读书是花钱”,不是投资,是浪费,每次毛泽东跟他谈“上学”的想法,父亲就问:“你读完能种多少田?”

而母亲文七妹,是完全不同的那种人,她识字不多,却悄悄拿出私房钱买书给毛泽东,父亲知道后,家里闹了几天。

母亲被骂“软蛋”,毛泽东被扇了两个耳光,他没哭,没解释,只是回房继续读那本《资治通鉴》。

他曾说:“我父亲很强硬,但我不比他差。”但在那时,他只是个常被赶去背粪、分到锅巴饭的少年。

父亲不是不管他,相反,太管。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关门,饭桌、地头、灶房,每个角落都有父亲的声音:“别读了”“去挑水”“不许去祠堂听戏”。

而毛泽东偏不,他用身体记住每一次父亲的责骂,也用心,把这些压在日后更远的地方。

逃离米行

十五岁那年,毛贻昌不再容忍儿子的“读书疯”,他托人送毛泽东去湘潭当米铺学徒,说是“见识大市面”,实则是想让他学生意,放弃书本。

米行是一个方正的大屋子,米袋堆到天花板,毛泽东穿着青布长衫,被喊去抬米、打算盘、算斤两,每天黄昏时分,他站在米袋上往街口望,总觉得心口发闷。

他对米铺里的老板说:“我不想卖米,我想读书。”

老板笑着摇头:“你父亲请我看着你,说你一跑,他就不认账。”他咬着牙,一天不落地干活,晚上点煤油灯,偷看旧报纸。

有一次被师兄看见告了密,他又挨了一顿打,这一次,是父亲亲自赶到米行,训他“白眼狼”。

他没再争辩,他只是第三天凌晨,趁人不注意,从后门跑了出来,一路走,一直走到东山书院门口。

那年,他16岁。

东山书院不收逃学徒,他就躲在后门,等着老师下课,说:“我能背《论语》,能写千字文,不要我钱,只要让我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被他的固执说动了,毛泽东穿着旧衣服,在最角落里坐了下来。他的饭还是最差的,馒头、咸菜、冷粥,但这次他自己选的,没人逼他。

毛贻昌听说儿子逃了,又去找,他站在书院门口大骂,被书院长劝走,毛泽东没去见他,他说:“我要的是书,不是你的账本。”

这个选择几乎让两人断了父子关系,毛家有段时间不再给他送米送衣,甚至有人说,毛贻昌“断绝了父子名分”。

但毛泽东没有退,他搬去朋友家借住,靠抄书和打杂换饭。他说:“我知道他恨我,但我不后悔。”

这种冷战持续了几年,直到1910年,毛泽东参加湖南一师考试,得了第一名,毛贻昌才托人送了封信,没有问候,也没有认错,只写了一句:“念完书,也要懂种田。”

父子关系没有修复,毛泽东一直没回过家过年,甚至父亲病重时也没赶回。

1919年父亲去世,他只是写了封信,让弟弟代为办丧,他写信中说:“他给了我身体,也给了我苦难,我不恨他。”

思想成形之后,父亲的影子依旧存在

离开韶山多年,毛泽东逐渐走上一条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路。

他不是农民,也不是商人,他成了学生、思想者、组织者,一路从东山书院,到湖南一师,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生活拮据,但心志坚定,父亲的“暴躁”像一道门槛,他早已翻过。

在湖南一师时,他组织新民学会,参与政治讨论,读《天演论》《新青年》,在这些文字中,他找到了“反叛”背后的逻辑依据。

他说:“社会不该像我父亲那样压住儿子,更不该像地主那样压住穷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长沙组织游行,写文章痛批官僚和买办,这些文章里,他没有直接写“父亲”,但很多观点都是从他少年时期被打压的记忆中生长出来的。

例如,他写农民的痛苦,写“孩子不能选择命运,被父权捆住”,这不像政治口号,更像回忆。

朋友问他:“你父亲是不是特别反对你出来做事?”

他没正面答,只说了一句:“他不是反对我做事,是反对我读书。”

他心里清楚,毛贻昌从来不关心什么主义,也不懂什么革命,他只相信一亩三分地和年终盈亏,毛泽东这种“从家里走出去”的儿子,是个异类。

但正因为如此,他才彻底摆脱了旧家庭的桎梏,走进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在他眼中,父亲不是恶人,而是压迫者的一种代表形式不是恶意,而是体系造成的必然,他说得很平静,却也很冷。

那不是恨,是切割。

1939年延安回望

1939年,延安保安,毛泽东第一次向外国记者回顾自己童年,那是埃德加·斯诺问起:“你的家庭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毛泽东说:“我父亲是个暴躁的人,经常打我,给我吃最次的饭。”

这一句话,被《西行漫记》记载下来,成了研究毛童年心理的重要线索。

很多人惊讶于他的坦诚,没有拔高、没有修饰,既不是歌颂亲情,也不是控诉苦难,就是一句淡淡的描述。

最差的饭,不只是饭

那是身份的标签、思想的约束、命运的原型,少年毛泽东被强制分配低等食物,正如他被认定“读书无用”,只能回去务农一样,他吃下去的,是一个农民家庭对“书生”的不信任。

毛泽东不是那种对父亲“怀念式”回忆的人,他从不刻意美化自己的出身。

他知道,自己能走出来,是一场长期博弈的结果,他逃过藤条,也逃过米行,一步步,是自己逼出来的。

但他从不否定毛贻昌的存在价值。

在一些私下谈话中,他说:“我父亲很会过日子,早上五点起,晚饭后还数账,一分一毫都精细。”这是敬佩,但不认同。

他理解毛贻昌为何要打他、为何不给好饭吃,不是仇,而是认知层面的对立。

毛贻昌相信秩序、等级、节俭,毛泽东想要冲破这些,两人根本无法达成和解。

哪怕在毛泽东功成名就之后,他也从未刻意“美化”这段家庭经历,不像有些人讲自己“家风严谨”“父亲英明”,他只说“他常打我”“分我最次的饭”。

真实,甚至冷静。

因为那段成长,没有什么温柔,全是挣扎。

更重要的是,这段父子冲突,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后来对社会结构的理解,他早年提出“打破旧家庭”,反对“家长制”,都是有根的。

他不只是读了几本书、听了几场演讲才革命,他是在饭桌边、在米铺里、在藤条下,一点点长出不一样的信念。

斯诺没有追问“你后来原谅你父亲了吗”,毛泽东也没讲,但从他一生的沉默中可以看出,这段关系没有修复,也不需要修复。

那是他成为“毛泽东”的必经之路。

而那碗“最差的饭”,他从未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暴躁   父亲   毛泽东   最差   东山   书院   延安   米铺   饭桌   藤条   韶山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