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件珍贵史料首次公开亮相,见证厦大在长汀八年峥嵘岁月

长汀厦大教授住宅——仓颉村

1939年4月21日,厦大校长办公室发布举行宣誓实行国民抗敌公约。

  战火逼近之时,一群青年背着书箱、踏着泥泞的山路,历经二十天长途跋涉,把一所大学从海滨之城搬到了闽西山城。80余年后的今天,那些泛黄的档案与老照片、旧日的刊物、斑驳的学习用具,被重新陈列在展厅里,静静诉说着厦门大学在长汀“弦歌不辍”的八年。

  9月1日,“烽火弦歌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历史档案展”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二楼专题展厅开展,80件珍贵史料首次公开亮相——它们串联起了那一段历史,透过一个个细节,将观众带回那段教育与抗战相互交织的烽火岁月。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4月15日。

  【一张校舍照片】 厦大内迁长汀 保留教育火种

  长汀厦大航空系学子谢希文的后人,新捐赠长汀厦大教授住宅仓颉村的老照片,就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一张旧照,将我们与那段危难的历史连接起来。

  1937年对中国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年对于厦门大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7月1日,私立厦门大学改归国立;7月6日,萨本栋临危受命出任校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厦门岌岌可危。为了师生安全,9月,厦门大学组织相关人员将各院部处重要文件、图书、仪器等进行打包装箱,搬运至鼓浪屿,并借用闽南职业学校设立临时办事处,借用英华中学及毓德女校部分校舍作宿舍及教室。然而10月26日,金门失守,厦鼓安全形势骤然紧张。萨本栋当机立断,决定将厦门大学迁往闽西山城长汀。

  1937年12月24日,厦大全体师生分批出发,横渡鹭海,跨过九龙江,翻山越岭,历时20天,终于在1938年1月12日抵达长汀。1月17日,复课铃声在长汀响起,从此揭开了厦大长达八年的烽火办学历程。厦门大学因此一度成为最逼近战区的唯一国立大学,挺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

  【一封战时信件】 校地同心 在长汀抗战

  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林秀莲介绍,萨本栋在长汀的一大创举就是大力发展工科。迁汀初期,厦大设文、理、商三学院。萨本栋胸怀远略,着眼于为抗战服务和为战后国家建设储备人才,先后创办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航天工程等学系,并于1944年设立水产研究室,规划建成战后东南沿海水产研究的总枢纽。也正基于此,长汀厦大走出了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厦大师生不仅在课堂里延续学问之脉,也在抗战实践中展现担当。琼胶是医药卫生的重要材料之一,战前均依赖日本供给,抗战后来源断绝。不过,厦大生物系教授陈子英研究出琼胶制造新法——此次展陈的一份档案,就是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写给萨本栋的信,希望与厦大合作量产琼胶,解决战时医药卫生的重要材料短缺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自发成立了“救国服务团”,创办《救亡言论》《唯力》等刊物,组建剧团、歌咏团,深入赣南、漳泉城乡宣传抗日救亡。展厅的天花板,特别复制了当年学生在长汀南山镇中复村的民宅中创作的抗战宣传壁画,记录着青年用画笔点燃民族斗志的瞬间。

  【一张复学申请】 中断学业 书写无悔青春

  战火纷飞下,许多厦大学子毅然投身前线。高捷成中断学业,参加工农红军,后来成为冀南银行的创始人及首任行长,推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金融事业的发展;化学系学生陈珊轮加入“飞虎队”,飞越“驼峰航线”,成为抗战生命线上的一名物资运输保障者……透过展陈中抗战时期的子弹带、红缨枪枪头、陈珊轮退役后的复学申请等一系列物品可以看到,这些年轻人用生命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

  而在厦大师生的倡导下,长汀也成立了以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抗敌后援会”,组成广泛的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县抗敌剧团、省立长汀中学战时后方服务团、汀中剧团、县中剧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蔚然成风。厦大不再只是迁居于此的学府,更成为长汀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一份公函】 胜利回迁 一段不灭的历史

  展览现场,有一份厦门市档案馆馆藏的“厦门大学1946年7月12日起,在厦门原址开始正式办公的公函”——它见证了厦门大学“回迁”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厦大在鼓浪屿设立新生院,成为最早在收复的沦陷区复课的大学之一。1946年6月1日,举校回迁厦门。然而,这段长汀岁月早已镌刻进厦大的校史,也深深融入长汀的城市记忆。

  抗战期间,厦大校舍、仪器、古物等遭受重大损失。但与此同时,迁汀期间学生人数却从最初的198人增长至1945年的1044人,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星火不熄,文脉不绝。林秀莲认为,长汀办学不仅是厦大史上的壮举,更是中国人民抗战史诗的微观映照和中国教育强国之路的生动见证。“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让历史鲜活地走进公众视野,让人们再次体悟到: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用教育、学问与青春,点燃民族希望的火种。”


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陈世展 图/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 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长汀   峥嵘岁月   史料   见证   珍贵   厦门大学   剧团   仓颉   鼓浪屿   师生   战时   厦门   校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