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一座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夏代古城,其规模与复杂性重塑了学界对东亚早期文明的认知。这座被称为“两城镇古国”的遗址,以三重环壕、等级化墓葬和发达的手工业体系,实证了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直接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文明起源理论。
这遗址查起来年头不短了,说是1934年,王湘、祁延霈就在鲁东南那块地方拿本子记下来了,也就两年功夫,梁思永、尹达就去挖了,黑陶一出土,龙山文化这名字就提出来了,几十年后到1995年,一个中美合作的项目,山东大学跟耶鲁大学一块儿调查,才把两城镇的面积给框出来,整整100万平方米,最中心那块文化层堆得有两米到五米厚,龙山文化、汉代的东西一层压一层,你要是翻牛津那本《世界史便览》,公元前2800到前2000年这段,这地方就是亚洲最早的城市之一,两边一对照,这体量真不是盖的。
城里的构造,那叫一个复杂,三圈壕沟围着,一圈比一圈往里收,中间那圈壕沟的里头还给你筑了夯土墙,这防御做的,滴水不漏,住的房子也不一样,有夯土的,有土坯砌的,样子有三种,大的能有上百平米,旁边就是祭祀坑,仓库,连墓地都分三六九等,大墓里头陪葬的是玉钺、蛋壳黑陶杯这些礼器,小墓里就几个陶罐子,社会分层明明白白,制度都出来了,山东大学的栾丰实教授一看,说这就是早期国家的样子,什么“都-邑-聚”那套东西。
手工业那活儿就更绝了,蛋壳黑陶杯,你拿手上看,才0.5毫米厚,这烧陶的技术真是到头了,还有那个兽面玉锛,雕得那叫一个细,都能跟良渚那边对上,说明早就远程交流了,植物考古挖出来的东西也有意思,炭化的种子里头稻米占的比例特别高,粟和黍加一块都没它多,这就把以前说华北只种旱地作物的说法给改了,酿酒的残留物里,稻米、蜂蜜、野葡萄混在一起,说明中国的混合酒,源头能往前推到4600年前,比中亚的葡萄酒早了两千年,龙山那会儿,复合农业经济、搞仪式消费这一套,早就玩得很明白了。
从学术上讲,这遗址是给文明探源的,《礼记》里不是说“夏有万邦”么,时间正好卡在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跟夏代的纪年能对上,多学科一研究,这一个聚落人口就有6.3万,还管着周边的二级聚落,整个区域都整合起来了,这政治实体早就不是什么部落联盟能比的了,西方学界老是问东亚文明是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这下好了,城防、礼器、农业经济这三样东西一摆出来,文明本土起源这一套就站住了,传播可不是单向的。
现在的保护也跟上了,2006年国务院就把它定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搞了个保护规划,遗址公园都划进了山东的“海疆历史文化廊道”里,考古挖出来的东西变成了公共资源,当年中美合作的模式也成了全世界的范例,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给全球研究早期城市开了新路子。
这个遗址给人的感觉,不光是学术上的事,中华文明怎么往前追,还得靠自己脚下这片地的材料,不能老搬近东、欧洲的模子来套,黄土里头冒出这么个三重环壕的古城,不只是改写了史前史,它告诉你文明的路子可以有很多种,东亚大陆的文明曙光,就是在自己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创新力里头长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