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东的地缘政治,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而巴勒斯坦在这片土地上的选择,总是带着点争议和无奈。海湾战争那会儿,巴勒斯坦站队支持萨达姆吞并科威特,这事儿后来成了他们历史上一段抹不掉的污点。
要聊这事儿,先得说说主角之一——萨达姆·侯赛因。这哥们儿1937年4月28日生在伊拉克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1957年,他加入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这个党主张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挺有号召力。1968年,复兴党搞了场政变上台,萨达姆当上了副总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1979年,他正式坐上伊拉克总统的宝座,从此开启了24年的独裁生涯。
萨达姆在位时,野心不小。他推民族主义,想让伊拉克成为中东的老大。1980年,他发动了两伊战争,想吞并伊朗的石油资源,结果打了8年后啥也没捞着,还欠了一屁股债。经济上喘不过气,他就把目光转向了旁边的科威特。这就是后话了,先记着这点:萨达姆是个强势人物,但也给自己埋了不少雷。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突然杀进科威特,没几天就把这小国给占了。这事儿可不得了,国际社会炸了锅。萨达姆说科威特本来就是伊拉克的,历史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22年被英国划成保护国,1961年独立,他一直觉得那是伊拉克的第19个省。另外,他还抱怨科威特在石油政策上坑了伊拉克,比如超产石油压低油价,让伊拉克经济更雪上加霜。
其实,背后还有个大问题。两伊战争让伊拉克欠了一堆外债,光是欠科威特的就有140亿美元。萨达姆眼红科威特的油田,想着一口吞了,既能解决钱的问题,还能多控制点石油资源。结果他这一步棋走得太猛,联合国安理会立马跳出来,接连通过决议,强烈要求伊拉克撤军。可萨达姆不听,还宣布科威特正式并入伊拉克。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1991年1月17日,美国牵头拉了34个国家的联军,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联军战斗力爆表,伊拉克军队根本扛不住,没多久就被打得满地找牙。2月28日,伊拉克认怂,接受停火,科威特解放。可这场仗打完,伊拉克被经济制裁搞得半死,国际上也成了孤家寡人。
这时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的头儿亚西尔·阿拉法特做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公开支持萨达姆。这事儿得从巴勒斯坦的处境说起。他们跟以色列长期不对付,又觉得西方国家老偏袒以色列,心里憋着一股气。阿拉法特看萨达姆敢跟美国和以色列硬刚,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公开说萨达姆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能给巴勒斯坦的事业加分。
不仅是他,巴勒斯坦老百姓也挺激动。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好多人上街游行,挥着伊拉克国旗,喊着支持萨达姆的口号。他们觉得萨达姆要是赢了,能帮巴勒斯坦出口恶气,甚至推动解放事业。可这想法有点天真,PLO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警告说这会得罪太多人,得不偿失。阿拉法特没听劝,坚持站队。
巴勒斯坦这步棋,算是彻底走砸了。海湾战争结束后,科威特政府气得不行,直接拿巴勒斯坦人开刀。科威特本来有不少巴勒斯坦人打工生活,差不多几十万吧。战争一结束,科威特开始大清理,约30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去,工作没了,家也没了,流离失所的日子不好过。
更惨的是,巴勒斯坦的国际形象崩了。海湾国家本来是PLO的财主,战争后纷纷翻脸,停了资助。其他国家也对巴勒斯坦失望透顶,觉得他们站错队太不明智。PLO一下子掉进资金和外交的双重危机,日子过得紧巴巴。
再看萨达姆这边,1991年后他虽然还撑着,但已经元气大伤。到了2003年,美国又找了个理由——说他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接入侵伊拉克,把他的政权给掀了。萨达姆2003年12月被抓,2006年11月被判死刑,12月30日执行绞刑,彻底玩完。他的下场,也让巴勒斯坦当年的支持显得更像一场空欢喜。
这场教训对巴勒斯坦来说太深刻了。很多人回头看,都觉得支持萨达姆是个战略失误。PLO的领导层开始反思,琢磨着不能再这么莽撞,得找条更稳的路。1993年,他们跟以色列签了《奥斯陆协议》,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算是转向了,可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有人觉得妥协太多,和平路还是磕磕绊绊。
这场风波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巴勒斯坦跟海湾国家的关系好多年没缓过来,国际支持也少了不少。他们发现,站队站得太偏,短期看是解气,长期看是给自己挖坑。这事儿成了个警钟,提醒他们以后玩国际政治,得悠着点。
回过头看,巴勒斯坦支持萨达姆这事儿,真不是啥光彩的回忆。当时他们有自己的算盘:萨达姆要是成了中东霸主,能帮巴勒斯坦对付以色列,还能让阿拉伯世界更团结。可现实是,萨达姆自己都顾不过来,巴勒斯坦还搭进去一大堆代价。
这告诉咱们啥呢?国际政治不是过家家,决策不能光看眼前,得算长远账。巴勒斯坦那会儿有点赌气,又有点跟风,结果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别的小国也能学学这教训,别老想着抱大腿,站错队可能连腿毛都捞不着,还得赔本。
再说说萨达姆,他也不是啥正面角色。这人野心大,但手段狠,搞独裁、打仗,最后把自己和国家都拖进深渊。巴勒斯坦支持他,某种程度上也是看走了眼,没认清这家伙成不了大事。
其实,巴勒斯坦站队萨达姆,也不完全是脑子一热。他们那时候处境太难了。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几十年来靠着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苟活着。可到了80年代末,海湾国家忙着发财,对巴勒斯坦的事儿没那么上心了。PLO觉得孤立无援,急需找个靠山。
萨达姆那会儿正好跳出来,摆出一副反西方、反以色列的架势,还在两伊战争中露了把脸。巴勒斯坦可能觉得,这是个能打的家伙,跟着他混没准能翻身。加上老百姓的情绪也被煽动起来,阿拉法特就顺势推了一把。可惜,算盘打得再响,现实不配合啊。
科威特为啥对巴勒斯坦人下手那么重?这得从他们的角度想想。科威特被伊拉克占了半年多,死了不少人,经济也垮了,好不容易熬到解放,结果发现巴勒斯坦居然支持侵略者,那口气咽不下去。他们眼里,巴勒斯坦人在科威特打工赚钱,关键时候却捅刀子,简直是“白眼狼”。所以一怒之下,大手一挥,把人全赶走。
这事儿也有点因果报应的味道。巴勒斯坦支持萨达姆时,没想到科威特记仇这么深。可从科威特这边看,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报复起来一点不手软。这也提醒大家,国际关系里,恩怨有时候比想象中复杂。
海湾战争那会儿,正好赶上冷战结束。美国成了全球独大,苏联没影了,中东的格局也在变。萨达姆想趁乱崛起,结果撞上美国的枪口。巴勒斯坦站他这边,也有点没看清大势。冷战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暴涨,反对它的人基本没好果子吃。巴勒斯坦这步棋,某种程度上是跟时代潮流对着干,后果可想而知。
巴勒斯坦在海湾战争里支持萨达姆吞并科威特,这段历史确实挺尴尬的。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和期待,可结果却是一场空,还搭上了好多。萨达姆的下场也不咋地,独裁者再风光,最后还是得还债。这事儿告诉咱们,国际政治里没啥浪漫主义,站队得看准了,不然摔得疼的还是自己。
这段往事过去了30多年,巴勒斯坦还在艰难中摸索出路。他们后来试着调整策略,可当年的阴影没那么容易散。历史就是这样,错了就是错了,留下的教训得老老实实记着。你们咋看这事儿?欢迎留言聊聊。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