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价值24亿修建的项目,现如今能够赚钱的却只有停车场。
这个项目就是张家界修建的大庸古城,想象中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仅有的几个正在营业的店铺,衬托的古城门可罗雀。
不止外来的游客不愿意入内,就连当地的居民也不愿意进去参观。
原本想着靠着这个项目大赚一笔。却没想到自项目建成之后,连年亏损,甚至一年更甚一年。
那么,此地为何会有如此现状?
一座真正的古城,是时间熬出来的,是烟火气熏出来的。它有自己的脾气,有原住民的生活,有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而大庸古城,是“造”出来的。推平一片地,照着图纸凭空建起一堆仿古建筑。占地240亩,气势恢宏,融合了明清和土家风情,看上去很“古”。
但这种“古”,只是一层脆弱的皮。
镜头里,当地人宁愿在空旷的广场上遛狗,也不想踏进城里半步。198间商铺,开门的屈指可数,甚至连租金都免了,还是没人来。斥资5亿打造的核心剧院《遇见大庸》,大门紧锁,安静得像一座陵墓。福建商学院的孔旭红教授说得好,古城的灵魂是“活态保护”。
说白了,就是得有人在里面正儿八经地生活,而不是一群演员在演生活。
当原住民被高昂的成本赶走,当文化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叫卖,古城就死了。游客吐槽说,走遍全国的古镇,吃的都是同款烤肠,买的都是义乌小商品,感觉像逛了个全国连锁大卖场。这种掏空了灵魂的躯壳,游客不买账,本地人更不亲近。最后剩下的,只有尴尬的寂静。
当初的规划报告,字字珠玑,画下了一张泼天大的饼:建成后,年营收5个亿,净利润2个亿,要当“全国文旅新标杆”。现实却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试营业到今天,大庸古城公司累计亏损10.8亿,净资产直接干成了负3个亿。钱,到底去了哪里?除了看得见的建筑成本,更多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运营黑洞。就说那个花了5个亿的《遇见大庸》剧院,设计之初就埋下了巨亏的种子——单场只能容纳349人。
这是什么概念?市场上同类演艺,一场至少能坐两三千人。这种设计,注定了它“演一场亏一场”的命运。另一个飞行影院项目,今年上半年只卖出2300张票,平均每天不到15个人。
张家界旅游集团的董事长张坚持自己都承认:“光演艺场的土建、设备、装修、剧本,就突破五个亿,这个项目得不偿失。”高投入,零产出。一个个烧钱的项目,把公司拖进了深不见底的债务泥潭。守在古城的员工说,每天一睁眼,就是上百万的利息压在身上。
这场惨痛的“学习”,病根在于决策层的“急”与“盲”。
时间回到2016年前后,全国正刮着一股“造古城”的妖风。张家界坐不住了,觉得这风口必须追。时任文旅局长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项目便交给了自家国企。
接下来的速度,快得让人心惊。3月份立项,6月份就破土动工。快得连最基本的市场调研报告都还没做完,快得连施工图纸都跟不上建设速度,工人们常常干着干着就得停下来,等图纸。这种“边建边改”的混乱,直接导致原计划550天的工期,硬生生拖了五年。
项目内容也一再缩水,跟最初的蓝图判若两城。董事长张坚持事后反思,承认对市场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承认“错过了市场风口”,承认“有一定的决策失误”。这句轻描淡写的“决策失误”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蔑视,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度不负责。
如果说一个大庸古城是决策失误,那接下来的故事,就近乎荒诞了。就在大庸古城西北方向,仅仅10公里外,还有一座它的“孪生兄弟”——古庸城。耗资17亿,占地120亩,同样是市级重点文旅项目,立项、开工时间几乎同步,连建筑风格和业态规划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如今,这位“弟弟”更惨,连正式营业的机会都没有,城里杂草已经长到半人高。两座城,相距10公里,总投资高达41亿,双双烂尾。
这已经不是“决策失误”可以解释的了,它暴露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盲目和规划上的失能。这是何等惊人的重复投资,又是何等巨大的资源浪费。那座在荒草中静默的古庸城,像一个无声的警告,讽刺着当初那些头脑发热的决策者。
新闻曝光后,张家界市委连夜开会,启动司法重整,试图“亡羊补牢”。但想盘活一个近乎休克的庞然大物,谈何容易。大庸古城的悲剧,以及它遍布全国的无数“兄弟”,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发展文旅,光有钱、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当人造的大庸古城门可罗雀时,不远处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大峡谷,依然游人如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从来就不是人造景观可以轻易模仿和变现的。
要打破“建时轰轰烈烈,建后冷冷清清”的魔咒,出路只有一条:回归常识,尊重市场,敬畏文化。游客不是傻子,他们要看的是真实的风土人情,是别处没有的独特体验。
这41个亿,是张家界交出的沉重学费。希望这笔钱,能真正买来一次清醒。否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古城”,恐怕已经在谁的图纸上画好了。
大庸古城的困境,也折射出部分地方政府发展文旅产业的急躁和盲目:为了达成一些目的,“拍脑袋”作决定,可是生搬硬“造”引不来人流;闭眼抄袭、复制粘贴,没有市场更丢了口碑。要打破古城古镇建设“建时轰轰烈烈,建后冷冷清清”的怪圈,就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多措并举,挖掘本地文化的独特内涵,走差异化路线,才能够真正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