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泉城济南,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说世世代代住在济南老城以内的居民是老济南人,不会有任何疑问。其实老济南并不在这里,这里居住的居民,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也并不是济南人。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老济南到底在哪里?什么年代以后的才能称为老济南人?老济南城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岁月?为何突然消失?又如何被发现?现在是一种什么状况?但说来话长,受篇幅限制,还需简明扼要。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到济南东郊公社视察,问陪同人员; “你们知道老济南在哪吗”?看到没人回答,毛主席说: “老济南在东平陵城”。
东平陵城即平陵城,(因有陕西扶风平陵城,所以史学家把济南的平陵城,又称为东平陵城)。平陵城位于济南章丘龙山街道驻地北约一华里处,西距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一公里,专家认为始建于春秋时期,繁荣于两汉,至唐元和十年,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汉代至西晋500多年间是济南国郡的治所。城址呈正方形,每边边长为近2公里,面积约近4平方公里。土城墙至今遗存较好。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所以说平陵城才是名副其实的"老济南"。
长时期以来,专家们对平陵城如何形成?又为何突然迁徙?争论不休,迄今还是不解之谜。我个人认为如果把龙山文化遗址和平陵城分别孤立的去探解,是不客观的。应该把这两座相距近1公里的遗址结合起来解读,就会找到答案。其实这1公里之间并未勘探,如果连在一起,谜底可能就会解开。不管谜底如何,平陵城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延续,应该不存在疑问。无可争议的是,虽然济南历史名人众多,但唯一当过皇帝的人就出自平陵城,他就是王莽。另一个是济南国相曹操。在曹操写于公元210年的回忆录《己亥令》中,开头便说: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曹操认为,他的人生事业,就是从济南起步的。
济南又为何迁移之历城县?而平陵城又为何只留下残破的城墙?而城治居民区完全神秘消失了,并且从此以后没有任何居民在这里生活过,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1975年在平陵城遗址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发现了诸多重要文化物和遗址。2009年考古队还在城内中部偏北发现宫殿区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砖、筒瓦、半瓦及各种花纹的瓦当,在下面发现有大量木灰、红烧土块,说明该建筑为土木结构、青瓦覆顶,可能毁于大火或兵燹。其实迁移并非因大火,因为火后还可以重建。还有专家认为是因缺水所致,这并不符合事实,平陵城至今周边的水源也比较丰沛。真实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当时闹狐狸。在连续发生多次诡秘的事件以后,在当时并不能客观解读这些事件的发生,人心惶惶只能36计走为上计。二十多年前我曾到这个遗址去过,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竟然真的有一家养殖狐狸的公司,而且这里的银狐狸长得特别好,皮毛全部出口,现在什么状况不得而知。
平陵城举城迁徙之后,因为此地是济南国故都,狐狸又一直闹得很凶,老百姓认为如果住在里面会压不住,会发生意外,因此以后没有人再敢居住与此。上世纪90年代末,平陵城遗址以北的大城后村一村民,在镇上喝完酒后回家,想抄近路穿过平陵城,当时还下着雪,他就在遗址中迷路了,一直走到累死,直到很多天后才顺着绕圈的足迹发现了他的遗体。当地民间最盛传的是城南的阎家村和城北的大城后村通婚,从来不敢走城中最近的道路,必须绕城而走,如果从城中走,那么新娘就会失踪或者被换掉。一次有户人家不信,接新娘时走的城中道,结果到了新郎家门口一看,轿子中的新娘不见了,认为是被狐狸精弄跑了。我推测就是一种逃婚的方式而已。至于说新娘成了两个,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后来有高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是真新娘会爬树,谁爬得快谁就是真新娘。其实真新娘不会爬树,于是,爬上树去的新娘就现出了狐狸原形,这肯定是以讹传讹的荒诞传说。
现在的济南城区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实际是历城,战国为齐历下邑,因在历山(今名千佛山)之下而得名。秦属济北郡。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始置历城县,属济南郡。西晋永嘉末,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此,为郡治之始。北魏为齐州济南郡治。北宋政和六年 (1116年)为济南府治。元为济南路治。明初仍为济南府治,洪武九年(1376年)为山东省布政使司驻地,为省会之始。同年,按察司、都指挥司由青州府移此,山东省、济南府同治于历城一地。清历城县为山东省治、济东泰武临道治、济南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属济东泰武临道,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8年道制废除,直隶于山东省。1929年7月析出历城县城、商埠区及县城四郊,置济南市,历城县仍存,唯县治县府办公地于1937年11月才迁至城东王舍人庄。所以1929年以前,济南城区的居民应该说是历城人而已。1938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设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历城县属之。1946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鲁中一地委和泰山专署于1944年5月,以泰安、历城边区设置泰历县,同年9月29日重新设立历城县,均属泰山专区。1945年10月泰历县撤销,长城岭以北并入历城县。1945年8月置章历县,历城县东北部两个区析入,初属泰山专区,1946年6月转属清河专区。1948年9月全境解放。历城县仍属泰安专区, 1958年3月济南市郊区并入历城县。1958年12月,泰安专区撤销,历城县转属济南市。所以1929年至1958年这一时期济南的郊区和历城县应该算泰安人。
也许有人对此不能理解,看完下面这一段历史就能明白许多。1980年4月,析出历城县的东郊、西郊、北园、吴家堡、华山、姚家等6公社和邵而、英雄山两公社各一部分复建济南市郊区。1987年5月,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重置济南市历城区。在郊区和历城县并存的时期,历城县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县府县委就在属于郊区洪家楼镇管辖的一块飞地内,这和当时济南在历城县之内的境遇完全一样。
历城县自1948年9月全境解放,县政府驻地从仲宫迁至冷水沟(现属王舍人街办辖地)。1949年夏,县机关驻地迁至王舍人庄旧县城(现济南市立三院地址,医院的院墙就是城墙,保存非常完好,2014年为建设山东近代建筑影像资料库时,我曾到实地勘察拍摄)。以后因山东省军区第二医院占用, 县机关驻地1950年又迁至董家庄;1951年迁至坝子村;1953年迁至祝辛甸;1955年迁至赵家庄;1958年迁至洪家楼镇迄今。这里不得不说的是,1956年当时曾让历城县委县政府重回仲宫建设县府驻地,因当时各种原因,只是把历城县第一中学、历城县人民医院、历城县博物馆等机关单位于1956年建设完成并且到今天一直还在仲宫。如果没有这个计划,那这些本应该建在洪家楼的重点学校和重要单位,为何建到了仲宫?所有的市志、县志文献资料对此鲜有记载,令人不解。
济南东平陵城遗址保护碑
济南东平陵城遗址全景
济南中心城区和大明湖全景
本文是我原创的一篇专文,基于事实,又深度挖掘,比较详实全面客观,可以说是目前对东平陵城和老济南及历城较为真实完整的一篇专文。直接转发或完整转发,无需询问。摘要和粘帖部分文字和图片、引用本文需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