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却总是带着相同的韵脚。牛市见顶之前的征兆,往往有着痕迹可寻。
随着A股市场持续地升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从熊市思维转向牛市思维。不过牛市的难点恰恰在于:“牛市不言顶”,用熊市的逻辑,无法判断牛市的顶部。
这样该如何识别牛市即将见顶的信号?根据历史数据与市场规律,我发现牛市大顶往往会出现三种迹象:重启大规模IPO和再融资、大股东巨额减持,场外资金枯竭,以及估值泡沫过大。
1、抽血泵发动机:融资与减持的启动
中国股市设计之初的定位,即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重融资而轻回报”是其显著特点。据统计2005年至今,A股市场通过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输血累计达23.06万亿。
具体来看,IPO累计募集资金4.83万亿,定向增发累计募集12.38万亿,配股累计募集0.55万亿,可转债发行累计募集1.81万亿,重要股东净减持3.48万亿。可以说我国制造业产能扩张的一砖一瓦,都有股民在其中做贡献。
在熊市中,IPO和定增都很困难,毕竟是从市场上抽血。想要在熊市中融资,往往需要压低价格才能融到资。而在牛市中,由于市场估值水平已经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行价,且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融到钱。
同理大股东若想减持股票以改善生活,也常常会在牛市之时进行减持,如此便能卖出一个较好的价钱。故而牛市的半段往往伴随有大规模的IPO、再融资以及大股东的减持。
虽然场外资金一直在往里进,但市场在不断扩容。新股要IPO,老股要定增,这些都要消耗市场的流动性,这个时候也有大股东选择减持离场,把手头的股票倒卖给新入场的散户。
IPO、再融资、大股东减持,这三台“抽血泵”,亦是之前每一轮牛市过早结束的主要缘由。一旦重启大规模的IPO和再融资,一旦大股东又开始大量地减持,牛市便宣告进入后半段了。
2、增量资金耗尽:场外没钱了的窘境
A股常年为实体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平均每年达6500亿。在这种高强度的资金供给之下,A股却常年处在熊市状态;只有当市场输血的压力,有所减轻之时,市场才有望凭借着见底之后,场外涌入的热钱,造就一波牛市。
这个场外热钱涌入股市的过程,其实就是“存款搬家”的过程。如果用A股日均成交额比上住户存款来衡量存款搬家的进度条,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这个进度条已经走了较长一段。
这个进度条已经推进到了2020至2021年,那轮结构性牛市的最高点,不过相较于2015年,那波流动性推动的大牛市,还有一定差距。
2014-2015年牛市中,共有5万亿存款搬家到股市,累计银证转账金额为5万亿。而2014年末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是51万亿人民币,5万亿热钱在当时已经占据全部居民存款的10%。
10%的存款迁移至股市之后,场外的增量资金或许就难以满足需求了——此乃上一轮大牛市所测算出的极限值。本轮达到最高点时的增量资金,大概也就在居民存款的10%上下大约15万亿。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A股投资者总数达到2.37亿这占我国总人口的17%。不过许多账户,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在“924行情”即将到来之际,真正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人数,仅为5000万。
中国还在炒股的股民占比大约只有4%不到。“924行情”后肯定激活了一些休眠账户。即使假设这些休眠账户全部激活,我国一共也就17%的股民占比。
一年10%的存款搬家,意味着正在炒股的人,基本上已经把能动用的存款都动用了近六成。大部分人没到那种为了炒股会抵押房子的地步,大家最多就把存款账户里面的钱放到股市里面。
六成存款搬家到股市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值。即使考虑上亲戚朋友愿意把存款交给某个人炒,最终动用的存款占比依然是一个较高的值。
上一轮5万亿入市后,全A成交额从0.2万亿放量到1.8万亿放量1.6万亿。进来的热钱除以三,大致上等于放量的成交额。
如果本轮确实能够吸引居民存款的10%入市相当于15万亿资金入市,入市的热钱除以三等于5万亿成交额放量,这样预计最终全A成交额预计从0.5万亿放量到5.5万亿。
换而言之,如果A股达到5万亿的成交额,基本就宣告本轮存款搬家结束了。从这个角度看,当前A股还有一些空间,但进度条已经过半了,毕竟现在成交额已经来到3万亿的水平。
3、估值泡沫膨胀:实在太贵的市场
估值水平,是判断市场是否见顶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历史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顶部,往往伴随着估值泡沫的出现
2007年牛市时,A股基本面有显著改善。从全A股ROE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基本面数据是改善的,大家愿意给基本面改善的股票更多的溢价。所以2007年是“基本面加流动性”双轮驱动的大牛市。
而2015年牛市,基本面并没有显著地得到改善,只是单纯地由流动性所驱动。所以最终的涨幅以及估值水平,不像2007年大牛市那般大。
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今日已然基本披露完成。以整体法来计算,全A股半年报,营收同比增长0.17%净利润同比增长2.3%。用中位数去衡量,全A股半年报,营收同比中位数为3.5%净利润同比中位数为-3.8%。
整体来看,A股当前基本面有一定复苏迹象,但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回暖。本轮因为基本面并未实质性复苏,注定了也是流动性牛市,应该更多对标2015年。
以万得全A指数为样本,当前A股市盈率TTM估值分位数为61.51%市净率LF估值分位数为32.72%。当前因为A股的基本面较差,净利润基数较低,所以用市盈率法来衡量其估值水平会更高一些。
用市净率法来衡量估值水平会更准确一些。从估值分位数来看,当前A股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上中间区段的位置,并没有到压力过高的泡沫阶段,整体上还有一定的空间。
历史数据显示,当市场出现估值,(此处可插入逗号)极度泡沫化的状况时,比如在2007年,全A股市盈率超过60倍,(此处可插入逗号)市净率达到5.85倍;证券化率,(此处可插入逗号)也就是总市值与GDP的比值超过100%;与此同时垃圾股也出现疯狂上涨的情形,像2015年,ST板块单月涨幅竟高达40%。当这些现象同时呈现时,市场见顶的风险就变得相当高。
04历史经验的启示:综合判断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三大迹象之外,历史上的牛市见顶,还有一些其他的共性特征,值得我们去关注。
政策调整,往往是市场见顶的重要导火索。2007年,央行连续五次上调利率,并且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财政部也上调了印花税。这些措施,最终引发了“530暴跌”。2015年,证监会对场外配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与此同时对两融杠杆加以限制。这一系列举措,直接致使,杠杆资金集中抛售,进而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波动。
市场情绪,极端亢奋,也是牛市见顶的重要信号。当散户狂热入场,证券营业部,排队开户,社交媒体,“股神”频现新股民收益率,短期超50%,甚至出现“卖房炒股”现象时市场往往离见顶不远。
技术指标背离,同样值得予以关注。当指数创新高之时,不过MACD却未同步(譬如2021年的沪深300),抑或成交量出现背离之象(上涨之际缩量、下跌之时放量),此类情况,皆为市场或许见顶之技术信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迹象,并不是绝对的,股市的走势,非常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迹象,并不一定能准确预示牛市的结束。而且市场情况在不断变化,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
投资者应该综合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保持冷静与理性,密切地关注市场动态,依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目标,来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
回顾A股过去二十年的历程,在2007年那轮牛市见顶之时,市盈率超过了60倍,证券化率更是达到了140%;而在2015年的杠杆牛市当中,融资余额达到了2.27万亿,占流通市值为3.89%。
当前的市场,抽血泵并未完全开始发动,存款搬家还未结束,股指也尚未达到极为极端的估值——我们或许正处于牛市的半山中。
但聪明的投资者,已经保持警惕,密切地关注着这三台“抽血泵”的动静也在计算着场外资金的余额,还在衡量着市场的估值温度。当这三个信号,与此同时闪烁红灯时,便是该考虑退场的时候了。
历史反复证明:牛市死于流动性收紧,与估值泡沫的共振。在狂热之中,保持纪律,才是投资的长久之道。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