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翻机构持仓报告时发现个有意思的事:贝莱德、摩根士丹利在2024年二季度,悄悄给AI生命科技股加仓超30%,反观前两年被炒上天的GPU芯片股,倒是悄悄减了近20%。
更反常的是,有三家公司股价跌得惨不忍睹,一家从500多美元跌到68美元,一家从40美元跌到3.8美元,可木头姐凯西·伍德偏要越跌越买,连公司CEO都掏腰包增持自家股票。
为啥机构放着涨疯的AI芯片不追,反而去捡这些“破落股”?这三家公司到底在AI生命科技里扮演啥角色?

一、从GPU到DNA,机构在赌什么?
过去两年聊AI,大伙眼里基本只有芯片、模型这些“数字算力”,就跟光盯着手机的处理器多厉害,却忘了手机能帮着看病、管健康才是真能用得上的刚需。
但从今年开始,机构突然转了方向,把钱砸向了“生命算力”,说白了就是用AI分析基因、细胞,解决医疗健康里的真问题。
这转向绝不是机构瞎跟风,背后有实打实的数据撑着。

根据AIMarketResearch的预测,到203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会达到4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5%。
可能有人对这数没概念,2025年这市场大概也就120亿美元,7年后直接翻两番到481亿,这增速比手机行业鼎盛期还快。
更关键的是,这赛道的钱可不是虚的,全球医疗支出每年都在涨5%,AI生命科技直接对接看病、抗癌的需求,商业化落地比ChatGPT写文案、画插画实在多了,毕竟健康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刚需。

不过要注意,能吃这波红利的不是传统药企,而是能把“AI算法、算力、生命数据”捏到一起的科技公司。
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不是做电池、做屏幕的赢了,而是能把芯片、系统、软件整合起来的公司笑到最后,现在机构抢着买的,正是这类“整合型选手”。
二、数据、算法、落地谁都不能少
AI生命科技要真能跑起来,得靠三部分搭好骨架:先有“生命数据”打底,再用“AI算法”把数据变有用,最后得“落地到咱们能用上的医疗场景”。

这三家被机构重仓的公司,正好各占一环,少了谁都玩不转,先看数据源头的因美纳(股票代码ILMN),它就像这行业的“水电厂”,没它后续都玩不转。
全球70%以上的基因测序数据,都是用它家设备跑出来的,尤其是NovaSeq系列,几乎成了科研机构做基因研究的标配。
它家核心技术叫“边合成边测序(SBS)”,到底厉害在哪?单次测序错误率不到0.1%,比传统的Sanger测序快100倍,相当于给基因装了台“高速扫描仪”,效率和精度都是行业顶尖。

可它股价从500多美元跌到68美元,真不是自己业务不行了,而是踩了三个大坑。
2021年它想收购癌症早筛公司Grail,打造“测序+检测”的完整链条,结果被美国FTC和欧盟监管盯上,说它垄断,官司打了两年最后只能剥离Grail,光亏损就计提了30多亿美元。
后来中国的华大制造、美国的PacificBiosciences又冒出来,设备价格比它低25%,逼得它只能降价保市场,毛利率连年往下掉;再加上疫情时靠病毒检测订单冲了波业绩,疫情一过这部分需求没了,资本对它的预期也凉了半截。

但机构偏在这时候加仓,贝莱德、CapitalGroup一直在低位捡筹码,凯西·伍德的ARK基金里,因美纳的持仓占比从2023年四季度的5.2%提到了2024年二季度的8.1%。
今年年中更实在,CEO雅各布以80美元的均价买了1.2万股,CFO也在同一天买了6000股。
要知道,管理层不会拿自己的真金白银赌一家没希望的公司,这种动作在华尔街可是实打实的底部信号。

而传统药企研发新药,得一轮轮做实验,10年烧15亿美元都算正常,效率就跟用勺子舀水似的慢。
但Recursion的AI平台能在虚拟环境里模拟实验,不用真的养细胞、做试管,48小时就能筛出几千种可能有效的分子,成功率还是传统方法的2.3倍,相当于给药物研发装了“加速器”。
它手里还攥着个“金矿”,全球30万亿张细胞图像,涵盖10万多种疾病类型,这些数据可是训练AI药物模型的核心原料,就像AI画画需要大量图片一样,没数据再厉害的算法也没用。

连英伟达都找上门来,今年跟它联手建了个BioNeMo计算平台,专门用来跑AI药物研发。
现在它虽然还在亏损,但收入不靠卖药,靠的是AI平台授权和技术合作分成,这种轻资产模式一旦被更多药企认可,后续赚钱速度会非常快,这也是ARK基金把它列进前五大重仓股的原因。
最后是落地终端的ExactSciences(股票代码EXAS),它就是把技术变成“老百姓能用上的东西”的“便利店”,再厉害的技术也得落地才值钱。

它的核心产品叫多癌种早筛检测,是种非侵入式的癌症早筛服务,不用遭肠镜的罪,抽点血或者留份样本就能测癌症风险,对普通人来说接受度高多了。
现在这产品已经进了美国医保,在50个州覆盖了2000多家医院,2024年的筛查量比去年涨了22%,用户渗透率也从8%提到了15%,已经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了。
更关键的是,它跟因美纳是实打实的“黄金搭档”,因美纳提供测序数据,它用AI优化分析模型,把检测准确率从2022年的92%提到了2024年的96%。

2025年二季度它营收做到了6.3亿美元,同比涨了15%,更重要的是现金流首次转正了。
这意味着它不是只靠故事圈钱,而是真能靠业务赚钱,这在生物科技公司里可不多见。
三、底部信号藏在哪?
光知道公司本身好还不够,得看现在是不是真到了“捡漏的时候”,咱从技术面和估值两方面扒一扒,答案其实挺明显的。

因美纳今年6到8月,基本就在89到110美元之间横着走,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小箱体,这段时间成交量比一季度放大了35%,说明有资金在悄悄进场;MACD指标也在变好,绿柱从6月的-0.8慢慢缩到了8月的-0.2,眼看就要形成金叉,这是底部震荡期很常见的反转前兆。
Recursion更明显,在3.8美元的位置两次探底,2024年3月和5月各跌了一次,都很快被拉回来,说明这个价位有硬支撑;现在股价基本在6到6.8美元之间徘徊,年线也从之前的往下走变成了平的,大概在6.2美元的位置,相当于踩了块石头稳住了。

ExactSciences的走势更像“教科书级反转”,7月25日突破60美元颈线那天,单日成交量就有1200万股,是平时均量的2.5倍,说明突破是真的有资金推,现在短期均线已经全面金叉,中期上升趋势已经很明确了,就差一步冲前期压力位。
估值上就更清楚了,看2025年的预期市盈率,因美纳才25倍,而同行的PacificBiosciences是42倍、GuardantHealth是38倍,明显低了一截,再看盈利能力,因美纳2024年二季度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有12%,另外两家都是负数。
简单说就是,因美纳又便宜又能赚钱,性价比在同行里算顶流水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黄金坑”。

四、看懂这3点,才不算跟风踩坑
想在AI生命科技里不踩坑,得记住三个核心点,第一,别盯着某一家公司死押,得看整个产业链。
因美纳的基因数据是“燃料”,Recursion的AI算法是“引擎”,Exact的医疗落地是“出口”,三者得连起来看。
就跟买手机似的,不能只看芯片好,系统、软件不行照样不好用,这赛道缺了哪一环都跑不起来。

第二,底部信号得凑齐,机构加仓、管理层增持这些动作,得配上“公司基本盘没坏”才行。
比如因美纳虽然跌得多,但核心的SBS专利还在,客户粘性也没丢;Exact能实现现金流转正,说明业务模式已经跑通。
要是公司本身出了问题,比如核心技术被颠覆、业绩持续亏损,再跌也不能碰,别把“错杀”当成“真烂”。
第三,别想着短期赚快钱,这赛道典型的“长坡厚雪”,短期6到12个月可以看Exact,它业绩稳、技术面也突破了,确定性高。

中期1到2年看Recursion,等它的AI平台被更多药企验证,一旦合作落地,弹性会很大,长期2到3年得看因美纳,它手里的基因数据会越来越值钱,毕竟AI药物研发越发展,越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当支撑。
其实投资这事,有时候不是比谁看得准,而是比谁能熬过恐慌期。
这三家公司跌得最惨的时候,散户都在割肉,机构却在捡筹码,核心就是看懂了“AI+生命科技”的长期价值,这不是炒一阵就过的概念,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变医疗行业的趋势。
现在机会就在这儿,关键是你能不能沉住气,等它慢慢涨起来。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