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补不如补霜降”,霜降后多吃这4种食物,防燥健脾胃 安稳度秋

霜降,是秋冬的分界线,脾胃在这个节气最容易“掉链子”,很多人会觉得吃什么都没味儿,胃口差、容易上火、皮肤干得发痒。其实,这时候瞎补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脾胃一虚,补得再多也吸收不了,反而越补越“堵”

真正懂养生的人,都知道“冬补不如补霜降”,霜降才是调理的黄金窗口期,趁身体还没彻底被寒气拿下,把脾胃养稳、把秋燥赶走,才能为冬天打下底子。

那问题来了:霜降后,到底该吃点啥,才能防燥又健脾?

一、“冬补不如补霜降”,霜降后多吃哪4种食物?

别觉得进补就得吃多贵的东西,霜降养生讲究 “应季而补、温润不燥”。身边常见的这 4 种食材,顺时而食,护脾润燥,一步步为入冬打好基础,具体如下:

1、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菜

进入秋季后,空气湿度下降,呼吸道黏膜容易干燥受损,因此嗓子干、鼻子痒、感冒频发,其实都是秋燥引起的生理反应。而在中医方面,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耗损人体津液,这个时候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会失去滋润,人们就会容易出现干燥不适的情况,而且还会对屏障功能造成影响。而橙黄色蔬菜(比如胡萝卜、南瓜)和绿叶菜(菠菜、西兰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滋养黏膜,抵御秋燥。

这类蔬菜,特别是橙黄色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而一项关于肠道上皮细胞的研究指出:维生素 A 缺乏会导致肠道黏膜的角化、紧密连接蛋白(如 ZO-1、occludin、claudin)表达下降,从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所以,适量地摄入这类蔬菜,对于维护呼吸道、消化道等上皮组织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很好地保护人体黏膜。中国营养学会也推荐,人们的健康饮食应该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所占比例应达到1/2

同时,绿叶蔬菜也功不可没。它们富含的维生素C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而丰富的膳食纤维则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秋燥常见的便秘问题,让脾胃运作更轻松。

2、发酵食物

霜降后很多人会觉得没胃口、吃点东西就腹胀,这不是脾胃偷懒,而是肠道菌群在换季时容易 失衡。这时候,发酵食物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像我们常吃的酸奶、豆豉、纳豆、泡菜,都是发酵食物的代表,它们含有大量活性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与健康白皮书(2021)》中指出,成年人每天摄入 100 亿 - 200 亿 CFU 的益生菌,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升脾胃的运化能力。

西湖大学医学院发表在《食品与功能》上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研究人员跟踪研究了 34133 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整整十年后,他们发现吃进去的那些“活菌”,可能真能让人老得慢一点。

研究人员根据饮食中的活微生物含量,把人群分为低、中、高三组。那些常吃含活菌食物(比如酸奶、泡菜、发酵豆制品)的人,被归入“中高摄入组”,在将近十年的随访中,共有 5462 人死亡

结果显示,每多吃 100 g这类“带活菌”的食物,全因死亡率降低了 6%(HR 0.94),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更是下降了 9%(HR 0.91),但对癌症死亡率影响不大。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吃活菌多的人,“生物钟”走得更慢,他们的身体衰老速度更低。科学家用两种“生物年龄指标”(KDM-BA 和 PhenoAge)测量,结果都显示明显延缓。换句话说,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改善肠道环境、调节免疫和代谢,让身体“老得慢一点”。

3、薯类

霜降后天气转冷,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抵御寒气,而薯类(红薯、山药、土豆、芋头)就是“性价比超高”的优质能量来源,还能顺便把脾胃养得暖暖的。

早在几百年前,中医就发现了薯类的价值。《本草纲目》中记下的山药功效“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至今仍被沿用。现代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山药中独特的黏滑物质(主要成分为山药多糖),有助于在胃部形成保护层,减少胃酸刺激,特别适合秋天脾胃虚弱的人

红薯可不只是“解馋小吃”,它的好处多着呢,富含膳食纤维和果胶,不但能让肠道更通畅,还能帮忙清理体内垃圾。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经常吃点薯类当主食,能有效预防便秘。

而且薯类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平稳、持续地释放能量,吃完浑身暖洋洋的,比吃高油高糖的零食健康多了。

吃法也多样:山药可以蒸着吃、和小米一起熬粥;红薯烤着吃、煮红薯汤;土豆做成土豆泥、清炒土豆丝。不过要注意,薯类淀粉含量高,吃了它们记得适当减少米饭、面条的量,给肠胃减负,避免胀气

4、蛋类

人们的身体在霜降过后,随着气温走低,就会进入一种储能模式,这个时候我们适量地食用蛋类,不仅能够给身体补气养血,而且还不会给肠脾胃增添负担,是一种很科学的养生之道。

鸡蛋的营养价值早已被公认,它之所以被称为“完美蛋白”,是因为其中的氨基酸结构与人体最契合,吸收率高达97%以上,被视为评估其他蛋白质质量的黄金标准。

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每天食用一个鸡蛋就能补充6~7g的优质蛋白,人体还能够获得卵磷脂、维生素A和D,对增强免疫力、修复组织十分有帮助。

再说鸭蛋,中医对此早有定论,“鸭蛋滋阴润燥”。霜降之后,口干舌燥、喉咙不适时,来一个鸭蛋羹或咸鸭蛋,既补又润,而且,鸭蛋中的铁和钙含量都比鸡蛋高

但大家要注意的是,鸭蛋性偏凉,脾胃虚寒的人吃时最好加几片姜片,既解腻又平衡寒性。

吃得对是养生的一半,但想在霜降后真正稳住身体、少生病,光靠嘴可不够,还得从生活习惯上下功夫。

二、除了饮食,还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光吃对食物还不够,霜降后养生讲究 “内外兼修”。这几件事看似小事,却能帮大家把身体状态调至最佳,配合饮食一起,安稳度秋不是问题。

早睡早起,养足阳气,是呵护脾胃的关键。老祖宗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法则,意思是秋季作息应顺应天时,像鸡一样天明即起、天黑早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霜降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夜晚是人体阳气潜藏和修复的重要时段。若此时熬夜,就会耗损阳气,中医认为阳气是身体功能的根本,阳气虚弱,脾胃的运化能力自然会随之下降。

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夜晚子时(23:00-1:00) 是阳气初生、阴气最盛的时刻,此时进入睡眠状态,有助于护卫初生的阳气,为全身脏腑(包括脾胃)的修复创造最佳条件。如果熬夜到凌晨1-2点,不仅错过了阳气萌发的关键节点,还让本该休息的脏腑持续“加班”,长期如此,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问题便容易找上门来。

现代研究也佐证了睡眠与消化系统的密切关联,有多项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内分泌与神经调节,从而显著增加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所以霜降后,请尽量告别熬夜刷手机的习惯,建议晚上10点半左右开始准备入睡,早上6-7点随着日出起床,让身体跟随太阳的节奏运转,阳气充盈,脾胃自然会更听话和健康。

另外,还要注意温和运动,微汗即可,护好津液防秋燥。秋季虽适合锻炼,但方式大有讲究。不少人认为必须大汗淋漓才有效果,但在霜降后秋燥明显的时节,这种做法反而会大量耗损津液,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甚至损耗阳气,影响脾胃功能。

中医素有“汗血同源”之说,过度出汗会令身体虚弱,脾胃的运化能力也随之减弱。

因此,霜降后的运动关键在于温和适度,以达到身体微微发热、似要出汗而未大汗的状态为佳。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都是绝佳选择,它们能顺畅气血,增强脾胃活力,且不会造成过度消耗。

例如,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30分钟,速度不快不慢,感到周身微热即可;练习八段锦时,动作柔缓并配合深长呼吸,既能拉伸经络,又有助养肺润燥。

对于跑步、跳绳等强度较高的运动,则应注意控制强度,避免追求大汗淋漓,尤其在气温较低的早晨,剧烈运动易受寒,并可能加重秋燥。运动后切记不要立即饮用冰水,喝一杯温热的开水,让身体缓缓吸收,这才是最符合秋季收敛之气的养生之道。

还有要重点注意保暖,霜降后寒气一天比一天重,而脾胃 “喜温恶寒”,一旦受凉,很容易引发胃痛、腹泻、消化不良。所以保暖的关键,是护住脾胃相关的部位,腰腹和脚踝

腹部是脾胃所在的位置,一旦受凉,胃肠平滑肌会收缩痉挛,导致胃痛、腹泻

所以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都要注意保护好腹部:穿衣服尽量选长款,避免露腰;晚上睡觉盖好被子,别把肚子露在外面;早晚出门可以戴个护腰,给腹部保暖。

脚踝也不能忽视,脚踝有个 “三阴交” 穴位,连接着脾、肝、肾三条经络,受凉后寒气会顺着经络侵袭脾胃,导致脾胃虚寒。所以霜降后别再穿露脚踝的裤子了,换成高帮鞋或穿长袜,护住脚踝,减少寒气入侵

都说 “秋天养得好,冬天少生病”,而霜降就是秋天养生的 “关键一棒”。比起冬天盲目吃补品,不如抓住霜降这个时机,多吃橙黄色蔬菜、发酵食物、薯类和蛋类,把脾胃养得棒棒的,把秋燥赶跑;再配合早睡早起、温和运动、重点保暖,内外兼顾,身体自然能平稳度过秋冬交替期。

参考资料

1、重庆市健康委员会.每日科普问答 中医教你霜降之后如何养脾胃?.2024-10-30

2、央视网.霜降到!速收这份美食养生指南.2025-10-23

3、光明网.食物的色彩与营养.2014-04-12

4、政协辽宁委员会.发酵食物好处多.2025-02-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养生   霜降   安稳   食物   脾胃   阳气   薯类   身体   肠道   蔬菜   黏膜   山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