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琉球问题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在历史认识和民族政策上的短板。
“日本始终没有认真反省侵略历史,歧视琉球(现在的日本冲绳)人民等原住民族”——不久前,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引发了日本方面持续一个多月的强烈反应。
日本媒体连续发文要求中方“收回言论”,这种异乎寻常的“破防”现象背后,不仅有其长期回避历史问题的敏感,也有地缘战略的考量。
琉球问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在历史认识和民族政策上的短肋。
历史悬案:琉球地位的来龙去脉
琉球群岛的主权归属,在历史与法理上实际上是一桩“悬案”。琉球王国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国家,与中国保持着长达五个世纪的宗藩关系。
这一关系不是口头上的,而是有正式的册封仪式、外交文书和历史档案作为证明。
1879年,日本趁着明治维新的崛起,直接派兵进驻琉球,废除了琉球王国,强行设立“冲绳县”。当时积弱的清政府虽然提出抗议,但无力阻止这场吞并。
二战后期,《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领土仅限于本土四岛,琉球由美国托管。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确定了美国对琉球的托管权,但中国并未参与签署且始终不予承认。
1971年,美日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的“施政权”移交日本,这种私相授受的行为在国际法上是站不住脚的。
现实困境:冲绳人的双重压力
今天的冲绳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琉球人要应对文化认同的危机。
虽然日本政府宣称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但琉球人无论在语言、习俗还是文化认同上,都与日本本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没有被尊重,反而在日益同化的政策下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是美军基地的沉重负担。琉球面积只占日本国土的0.6%左右,却承载了约70%的美军基地。飞机噪音、环境污染、美军犯罪等问题长期困扰当地居民。疫情期间,琉球地区的医疗资源分配也明显不如日本本土。
更让琉球人不满的是,他们和平表达的诉求一直被忽视。近年来,琉球人举行过多场要求减少美军基地的和平集会,但日本政府基本上置若罔闻。这种区别对待,正是孙磊大使所说的“歧视”的具体体现。
战略考量:日本为何如此敏感
日本对中国提到琉球问题的反应,远远超出了正常外交争议的范畴。这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
首先是担心动摇“单一民族”的神话。日本一直宣扬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如果承认琉球人是原住民,这个叙事就站不住脚了。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建议日本承认琉球人的原住民地位,消除歧视,但日本政府始终拒绝接受这些建议。
其次是美军基地问题。琉球一旦获得更大自主权,美军基地的去留就会成为问题,这直接动摇美日同盟的基础。
再者,日本政客最近频频插手台湾问题,自然担心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美国在琉球问题上的立场也曾随战略利益而摇摆。二战后美国一度推行“亲美离日,扶持琉球主体性”政策。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为强化美日同盟,1961年美国驻日大使埃德温·赖肖尔访琉时宣称:“琉球群岛的住民是日本人”。
外交转向:中国主动设置议题
中国这次在联合国提及琉球问题,标志着一种新的外交姿态——不再回避争议话题,而是主动将问题摆上台面,用国际规则讲道理。
这种做法与以往相比更具策略性。中方并未直接挑战日本主权,而是在联合国框架下提出人权和历史问题,让对方陷入道德和事实的双重回应压力。
从战略上看,中国这次提出琉球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琉球问题,而是为了“激活”它。只要这个问题重新进入国际议程,日本就无法轻松应对。
这种“多维度出牌”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外交的重要特征。不是单点反击,而是从学术、舆论、法律、人权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
比如,大连海事大学成立的“琉球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打破美国和日本在琉球历史话语上的垄断。
国际外交如同一盘围棋,中国不再只是被动应对,而是开始在棋盘上主动布子。
日本政府与其要求中国“收回言论”,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承认历史、改善琉球人的处境,这才是负责任国家该做的事。
对于琉球人民来说,那句“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的悲壮誓言,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响。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