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同时使用Windows和Linux系统,其中Windows始终是我的主力系统,但经常需要切换到Linux。而微软推出的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Windows子系统)彻底改变了使用体验——不再需要依赖虚拟机,也不用折腾双系统启动,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我越发觉得,WSL让Windows 11的使用体验变得出色。它的设计打破两大系统间的壁垒,但真正惊喜的是,WSL还以许多意想不到的方式,让Windows 11用起来更便捷了。
刚开始用Linux时,要在电脑上高效使用它,唯一的办法就是装双系统。但双系统简直是场噩梦:我曾不止一次搞乱启动引导程序,导致Windows完全无法开机(当然。现在的Ubuntu和Deepin等发行版,在双系统引导方面也变得越来越简便了)。
而WSL彻底消除了这种麻烦——现在根本不用装双系统。通过Windows终端(Windows Terminal),能运行所有常用的Linux命令,效果和在原生Linux机器上一模一样,体验无缝衔接。不用再担心把系统搞崩,只需专注于完成手头的工作即可。
而且这不仅限于系统自带命令:WSL还支持安装Linux应用,这些应用能直接在Windows桌面上运行,兼容性和直接使用Ubuntu等发行版时毫无差别。可以说,WSL彻底改变了我的使用习惯,让我能在Windows上轻松运行Linux应用,毫无繁琐感。
WSL最让人满意的一点,就是它让Ubuntu(我最常用的WSL发行版)和Windows 11之间的文件共享变得格外简单。不用费心设置复杂的网络共享,也不用手动配置文件权限——无论是通过WSL访问Windows的文档、桌面等主要目录,还是反过来从Windows访问WSL文件,都能轻松实现。
不过说实话,早期的WSL可没这么便捷。Windows 10上的初代WSL体验还不够流畅,但Windows 11搭载的WSL2已经简化了太多操作:
在Linux系统里,Windows磁盘会自动挂载到/mnt目录下;而在Windows的文件资源管理器中,只要输入\wsl$,就能直接访问Ubuntu系统的文件。无论是用资源管理器还是Windows终端,几乎从没遇到过找不到需要的文件的情况。
当然,微软建议“不要跨系统保存文件”——比如常用Windows打开的文件,就存在Linux存储里,反之亦然——主要是出于性能考虑。但就日常访问文档、使用应用的场景来说,从没感觉到明显的性能损耗。当然,如果是运行游戏或需要高速存储访问的应用,可能会受影响,但我感觉没人会特意在WSL里玩3A游戏。
在WSL出现前,使用Windows时总少不了开着虚拟机:我在VirtualBox里装了好几个Linux发行版,还存了几个旧版Windows系统,偶尔用来做测试。虚拟机确实是测试系统的好工具,但它们太占资源了——随着我那台老机器的配置逐渐落伍,虚拟机运行起来越来越卡顿,根本没法高效使用。
而WSL完全是另一种存在:它本质上也是虚拟机,但属于“轻量级”类型——部署速度快,能在Windows旁运行完整的Linux环境,却没有传统虚拟机的资源开销。WSL启动几乎是秒开,性能和原生Linux不相上下,还不会持续占用内存和CPU。
这对使用Linux应用时的系统资源消耗影响很大:WSL2的设计更简洁,对电脑配置要求低得多,因此我能同时打开更多应用,工作效率也高了不少。
WSL绝对是微软近年来为Windows系统添加的最佳功能之一——它彻底改变了我使用电脑的方式。现在不用再装Linux双系统,也不用为虚拟机的资源占用发愁:我拥有一个功能完整的Linux环境,能和日常使用的Windows应用、服务并行运行。
而且WSL还支持安装多个发行版,这一点也很实用。日常用Ubuntu,但总会留一个Arch系统在身边,偶尔用来试试pacman包管理器的功能。在这些不同发行版之间切换,也完全没有门槛。
当然,WSL并非完美,但如果你从未用过它,非常值得一试。你可以在WSL里装各种发行版——从Arch到Ubuntu都有,还能随时切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