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象城和静安大悦城的某网红面包店,最近因为“闭店后直接丢弃整筐面包”引发争议。店员回应,这都是“公司规定”,即便觉得浪费,也只能照做。面包售价不低,大奶酥20元一个,树莓奶酥叶司40元一个,这样的产品说扔就扔,让不少人觉得心疼。
临期面包到底该怎么处理?是直接丢弃,还是捐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干脆打折卖掉?这背后,其实是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国内,珍惜食物根植于几代中国人的记忆。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哪怕是一粒米、一块面包,都显得弥足珍贵。即便现在物质丰富,避免浪费依然是社会共识。
但食品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相关法规明确规定,过期食品必须销毁,不允许再卖给消费者。面包这类易腐食品,常温下保质期短,未添加防腐剂的通常1-2天。超过保质期后,极易滋生细菌或霉菌,食用后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成为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
或许有人会说,直接把这些面包送给有需要的人,既能减少浪费,又能帮到弱势群体,岂不是一举两得?但实际操作中,问题远比想象复杂。假如把面包分发给街头流浪者或有需要的人群,可能引发一系列麻烦。
一方面,面包一旦临期,安全风险难以完全规避。即便是善意捐赠,如果出现健康问题,企业依旧难逃责任。另一方面,现场分发食品可能导致人群聚集,场面失控,甚至引发冲突。这对企业来说,既是管理上的压力,也会带来额外的舆论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也担心品牌形象受损。毕竟,突发的混乱场景,很容易让公众误解企业的管理能力。捐赠食品本该是善举,结果却被质疑、投诉,企业也会陷入两难。
打折销售未售出的临期面包,表面上似乎能兼顾消费者和企业利益。顾客能以低价买到面包,企业减少损失,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操作时,商家会遇到新的难题。
有的顾客开始“蹲点”,专门等打折时才购买,导致正常售价期间销售量下滑,企业整体收入反而下降。长期看来,打折策略反而可能影响品牌定价体系,甚至影响新品开发和门店扩张的计划。
还有人建议,把没卖完的面包留给员工处理。但这也存在管理隐患。员工可能因此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出现“人为留货”现象,影响企业健康运营。
不少大型企业已经在尝试用数字化手段减少浪费。比如,盒马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销售,动态调整库存,有效降低了未售食品的数量。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但对于面包店这种中小型门店来说,资金和技术门槛不低。
临期但尚未过保的食品被集中低价出售,既保障了食品安全,也减少了浪费。这类做法在国内也有探索空间,但需要配套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保障。
食品浪费与食品安全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彻底化解。企业既要遵守法律保障消费者安全,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浪费。在现有制度下,企业报废食品是无奈之举。
但企业在执行规定时,也不妨更人性化一些。比如,不要在顾客面前直接倒掉未售食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冲击”。消费者看到热腾腾的面包被扔进垃圾袋,心里难免不是滋味。改换处理方式,至少可以减少公众的负面观感。
“面包能不能捐?”“打折会不会亏?”其实每种处理方式背后,都有其合理性与难题。或许有人质疑,企业追求利润为何要在意浪费?但在现代社会,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品牌竞争力的一部分。
从管理层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方式,逐步减少浪费。而从社会角度,推动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完善,为临期食品处理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