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茂兴 随笔:由“秋黄”想到的


由“秋黄”想到的

作者:贾茂兴

长期以来,养成了每天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习惯,无论春夏秋冬,既练了腿把子,又饱了眼窝子,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生活平常。

寒露过后,便是踏秋辞青的好时节。走在深秋里,秋意盎然、秋韵悠长,透过金灿灿的阳光,看着林中的树叶渐渐凋落,洒落了一地,黄得如金,像是给大地穿上金黄色的外衣一般,每一片都承载着岁月的深情和季节的变迁,宛如秋天里最温柔的诗篇,映照出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让人的心绪也跟着活跃了起来。事实上,生活中对颜色的敏感度和分辨率并不十分高,虽然说对赤橙黄绿青蓝紫能够认得清、分得明,但在搭配、欣赏、选择上确实差距不小,以至于穿衣戴帽常常是深色系为主,色彩略显单调、生活惯以简单。细思其因,恐怕与出生年代、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倘若非要从五颜六色中选一种中意的颜色,那也非“黄”莫属了。

一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个时候整体都是简单的,色调单一,人也很单纯。主要是社会物质比较匮乏,物资短缺、凭票供应,居住简陋、交通简便,衣物穿着多以蓝灰色中山装和军装为主,普遍流行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的日子境况都差不多;但精神生活却呈现出高度集体化,生产队集体劳动、全部吃大锅饭,生活水平均等、日月普遍困难,倒是集体意识盛行、劳动热情极高。尤其到了收秋时,谷场上堆满了黄澄澄的谷穗和玉米,集中打场后生产队按出勤工分和每户人数给村里各家分了一年的口粮,这便是一家人的指望和过活。打谷场的秋黄场景从小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至今都无法忘怀。可以说,当时整个环境包括衣食住行留下深刻烙印的是:“穷”是现实的、全方位的。就在那样的情况下,倘若再谈色彩艳丽、再想五彩斑斓,根本就不具备条件,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是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峁上,祖辈们终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童年的记忆就是住在黄土窑洞里,一孔窑、一家人,一盘炕、一口锅,日子艰难但窑洞温情,特别是窑洞冬暖夏凉,一觉能睡到天明,小时候“世界不大、朝事不理”,睡的倒也踏实自在;生活大多是靠天吃饭,记得集体时期粮食总是不够吃、饿得慌,到了五黄六月,常有“揭不开锅”的时候,所以打小就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同身受。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勤快的鸟儿有虫吃”,当农民们放开手脚后,潜力很快就被释放了出来,父母一头扎进黄土地里,从早到晚、从春到冬刨挖着、劳作着,不到两年的时间粮食就由欠缺到丰足,瓮满了、缸溢了,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是啊,出生在黄土圪,生活在黄土高坡,黄土地从来不负受苦人,心甘情愿、竭尽所能养活着世代子民,因而对黄土地的感情总是那么的深厚。

三是成长于“直线加方块”的方阵里,摸爬滚打一待便是几十年。这个方阵强调的是绝对领导、步调一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要求的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内务统一,养成的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在这样的集体里工作生活了多年,锻炼成长是多方面的,克服了懒散作风、改掉了不良习气,适应了规律生活、远离了纷繁复杂,学会了兢兢业业、懂得了任劳任怨等等,当然人生之收获远远不止这些。诚然,在方阵里待的久了,使得人的性格特质、生活向往也变得有节制、最自律、很单纯了,纵然选择了那个行业、穿上了那身行头,看似生活单调了许多,但从来都没后悔过。是啊,虽然叫“绿色方阵”,但摆放有序的黄脸盆、排列整齐的黄挂包,还有曾经穿过的黄胶鞋,构成了那段历史的主色调,都已成为了生命里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们说,“秋黄”既是收获的季相,也是存储的布囊,最赋诗情、最有感情,外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里面装满了经年的过往,满盈盈的、沉甸甸的。是啊,如此“秋黄”,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心生欢喜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美文   随笔   贾茂兴   方阵   黄土   窑洞   集体   黄土地   生产队   黄土高原   陕北   单调   打谷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