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找黑洞比人快100倍!但天文学家却嫌它“不靠谱”?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昕昕

前言

家人们,这年头连探宇宙都得靠AI搭子了!

前段时间瑞士日内瓦的AI峰会上,咱们之江实验室和国家天文台搞的OneAstronomy大模型直接上榜"AI向善案例集",相当于给宇宙探秘界的"智能助手"发了张国际认证卡。

不过这事儿可不是表面风光,里面既有逆袭爽点,也藏着不少让人头大的坑。

AI观测宇宙?

先说说AI有多能打吧!现在的天文观测早就不是"望远镜看星星"那么简单了,大型望远镜每年攒下的PB级数据,比你手机里的相册多一万倍,要是靠科学家手动扒,怕是头发掉光都扒不完。

这时候AI就成了"永动机打工人",既能当"数据筛选员",从一堆杂讯里精准揪出黑洞、中子星这些宇宙"明星",还能当"观测调度员",看天气、排优先级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让昂贵的望远镜不浪费半分钟,主打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

更绝的是AI还会"开脑洞"!比如那种44分钟发一次信号的神秘天体,人类可能瞅半天都没头绪,AI靠着无监督学习能挖出数据里的隐藏关联,甚至能预测超新星爆发。

咱们中国的成果也超亮眼:OneAstronomy分析复杂天文问题比普通大模型强多了,还有专测太阳的"金乌"模型、预测恒星耀发准确率超70%的FLARE模型,简直是宇宙探秘的"全能战队"。

之前SpecCLIP模型更是从海量数据里扒出8000多颗贫金属星候选体,要知道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50多颗,这效率直接原地封神!

但别以为这是条坦途,AI探宇宙简直像闯闯关游戏,每关都有boss等着,第一关就是"数据洪水",未来望远镜升级后,数据量要从PB蹦到EB级,相当于从"小池塘"变"太平洋",存都存不下更别说分析了。

更坑的是AI训练本身就是"电老虎",显卡集群一开机,电费账单能让科研机构直呼"伤不起",毕竟一套设备动辄几亿,中小机构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关的"黑箱难题"更头疼!天文学家搞研究讲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AI经常像个任性的学霸,只报答案不给解题步骤。

万一它指着某个天体说"这是新发现",科学家追问"为啥啊",AI直接哑火;更怕的是它瞎胡扯,连能量守恒定律都敢违反,这答案谁敢信?

最让人头大的是第三关"人才和观念鸿沟",现在懂天文的大多不会写代码,AI专家又看不懂星图,俩人行话都对不上,合作起来堪比"鸡同鸭讲"。

更要命的是老研究员习惯了"假设-验证"的老路子,看AI"数据堆出来的结论"总觉得不靠谱,加上学术评价体系还没跟上,搞AI天文的成果权重不如传统论文,谁还乐意费劲干?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专家们早想好对策了:首先得搞"全球共享联盟",望远镜和数据都别藏着掖着,大家凑一起建个"宇宙观测群",AI来统一调度,谁需要看啥就给谁安排,资源不浪费。

然后让AI深度参与科研全流程,从找问题、提假设到调设备验证,形成自动循环,把科学家从杂活里解放出来,专心搞理论创新。

算力和人才问题也得破局:天文机构和科技公司组队,一起扛算力成本;模型赶紧开源,让小机构也能蹭上技术红利。

高校更得开窍,赶紧开个天文+ AI交叉专业,培养"既懂星图又会写代码"的复合型人才,再搞点国际交流,让全球高手一起组队打怪。

结语

AI就是人类探宇宙的"超级外挂",虽然现在还有点bug,但只要打通数据、算法、人才这几关,迟早能帮我们扒出宇宙更多"小秘密"。

毕竟宇宙这么大,单靠人类自己逛太慢,有AI搭子帮忙,说不定很快就能解锁新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科技   天文学家   黑洞   宇宙   天文   数据   望远镜   模型   人类   星图   人才   科学家   天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