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2025年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展陈语言,深入解读晋祠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精神,生动展现了晋祠在三晋文脉传承、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守护与滋养。

晋祠最初是祭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历经千年营建,发展成为恢弘壮丽、洋洋大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群。这里际山枕水,古木参天,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集优美的自然山水、绵长的历史文脉、珍贵的文化遗存、丰富的典故传说于一体,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晋祠博物馆于2023年启动了基本陈列展览项目。

展览立足“守护与滋养”,以“站在中国看山西,跳出晋祠说晋祠,超越文物讲故事”的策展理念,突破地域与维度限制,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系统梳理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不仅聚焦“晋国之祠”“晋水之祠”的传统内涵,更拓展出“晋地之祠”的宏大叙事,将中华祭祀文化与晋祠祠祀传统置于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中生动呈现。

展览区域覆盖晋祠博物馆多处核心建筑与新增展区,包括陈家息庐、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晋溪书院、浮屠院、南小亭、翰香馆、待凤轩、悬瓮寺等。

各展区主题鲜明、形式多元:

陈家息庐展区:展出晋文化、晋祠文化等。在南侧建筑一层制作展览第一部分晋,以“山守护、水滋养”为主题,以艺术场景为主、辅以部分文物展品、浮雕、艺术切片、数字化地图展示山西的重要历史时刻,进一步体现山西对中华民族的守护与滋养。在南侧二层楼制作展览第二部分晋祠,以“相地与布局、祠庙园林、大千物象”为主题,以文物为主,辅以沙盘、图版和影像资料,介绍晋祠布局、古建筑、彩塑、古树等相关的内容。

唐叔虞祠展区:作为祭祀唐叔虞的场所,唐叔虞祠是晋祠这个宏伟建筑群的精神起点。在漫长的历史中,正是因为叔虞封至唐地,而后才有晋国及晋地文化。也正是在晋地文化的守护与滋养之下,晋祠才能绵延千载,滋养万民。走入唐叔虞祠,来到晋祠故事开始的地方。

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展区: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等祠宇内分别供奉着关圣大帝、三清神、玉皇大帝等道教神祇。这里不仅是宗教祭祀场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印记产生的重要源泉。这些中华文化瑰宝,深入人心,延绵至今,仍绽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力铸瑰的优质资源。将这些具有精神标识、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国精神。

文昌宫-七贤祠展区:走进文昌宫,寻觅山西大地的厚重文脉,捧读孕育华夏的珍贵典籍。该展区将荀子、狄仁杰、王勃、王维、柳宗元、关汉卿等无数灿若星辰的知名山西文化人物的生平与代表作品以展板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七贤祠介绍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七位与晋祠晋水结下深厚情谊的先贤,昭示着晋祠对于中华民族文脉与性格的滋养。

晋溪书院展区:作为王氏祭祀之所的晋溪书院,将敬祖与育人融为一体,直观的展示出中华文明中“家”的抽象意涵:既是血缘的纽带,又是教育的开端。

翰香馆展区:以建筑精粹、风景园林、精工绝艺、翰墨纵横为主题,结合晋祠沉浸式影厅,以场景为主、辅之以文物、展板、多媒体进一步展现晋祠内的古建筑形式、古树名木、雕塑铸造、楹联匾额等内容。翰香馆展区将对家园的眷恋、对艺术的启迪、对天地的体悟、对古今的认知融汇到一个空间之中,展现了包容、刚健、浑厚、典雅的山西文化,以及晋祠一直以来如何以鲜活的生命力活跃在山西的历史与文化中,既守护了岁月,又滋养了时光,同时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续写晋祠未完的故事,为后世子孙留下这个时代的晋祠注解。

展陈流线与晋祠游览路线高度统一。展览以陈家息庐为起点,综合介绍晋祠历史、祭祀文化、建筑园林与古树名木等内容。沿东西向中轴线设置清晰标识与参观流线,观众可依次经水镜台、献殿、鱼沼飞梁等,至圣母殿达到第一个情感高潮;继而北行,参观唐叔虞祠、关帝庙、文昌宫等,了解晋国历史、祠庙风俗与历史人物;再折向南侧,过南小亭、晋溪书院、浮屠院等,领略人文书院与碑刻艺术;最终以翰香馆作结。展览信息与室外古迹交相辉映,贯通“塑、铸、书、树、母”五大内容,通过科学的导览系统实现有序观展。

在展陈布局方面,序厅设于陈家息庐,终厅位于翰香馆,两座民国建筑经内部改造较好地满足了展陈需求。唐叔虞祠、关帝庙、玉皇阁、文昌宫等古建筑区域以保护为先,采用可移动、便安装的陈列方式;傅山纪念馆、晋溪书院、浮屠院则作为专题展区,深入呈现晋祠核心文化内容。

本次晋祠基本陈列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不可移动文物与展陈内容有机融合。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开创了遗址类博物馆展陈的新范式。其创新核心在于将散布的遗址内容系统串联,作为展览的主体部分,践行“不可移动文物即展品”的理念。通过建筑实物、遗址现场与文物陈列在展区中的穿插呼应,不仅弥补了馆内缺乏大型专用展厅的限制,更拓展了空间叙事的深度与张力,变场所短板为独特优势,拓展了遗址类博物馆展陈制作空间利用的新途径、新思路。展览融合多样建筑风格与展厅设计,清晰呈现晋祠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实现物、景、史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是多媒体技术创新性应用。展览广泛运用AR、VR、互动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平面观展方式。通过晋祠沉浸式影片等多元形式,构建强交互、高参与、多感官的沉浸环境。观众可“看”“听”“闻”多重感知结合,深入晋祠历史现场,理解建筑与景观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共鸣中激发对晋祠文化意义的深层思考。

三是民俗典故活态化演绎。原创话剧《唐风晋韵话晋祠》以晋祠历史传说为蓝本,引导观众回溯晋文化之源。非遗项目在古建实景中展演,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晋祠庙会通过仪典重现、艺术表演、沉浸互动等形式,将厚重历史与民俗生活、现代表达有机结合,不仅创造性延续传统,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九次全会精神的首展,我们让文物走出来活化利用,紧跟着还要开晋阳古城的《芳华未艾--中华文明探源》、双塔寺的《光影太原》、晋商博物院的《红色记忆》等传统与新时代碰撞的系列专题展,讲好晋阳太原故事,让咱们热爱太原热爱山西;让文化走出去交流互鉴,到四川展《赓续文脉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石窟寺成果展》,在福建展《万里茶道晋商文化传承展》,再去山东展《群贤宝翰--石刻艺术展》,讲出晋阳太原故事,让人们知道太原、了解山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晋祠文化遗产的守护与滋养,更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致敬。展览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叙事与深厚的学术阐释,引领公众由晋祠文化见三晋风华,由三晋精神溯中华文明,层层递进,打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维度。同时,展览更以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化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关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历史   博物馆   公众   正式   文化   展区   山西   文物   文昌   关帝庙   晋国   文脉   中华   祭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