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孟加拉,大家会想到什么?可能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穷”。的确,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会恍惚觉得像是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印度——那些在八九十年代印度摄影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场景,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痕迹。

如今网络上流传的“扒火车”名场面,在印度本土已经越来越少,却依然是孟加拉铁路沿线的日常。这里的贫穷,一次次刷新着外来者的认知下限;抖音上常见的贫民窟影像,大多也来自孟加拉。

尽管近年来孟加拉经济增速亮眼,常年保持在6%以上,却依然难摘“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帽子。2024年,它的人均GDP仅为2622美元,略低于印度的2880美元,全球排名第139位,是名副其实的贫穷国家。
贫穷但快速发展的南亚国家
孟加拉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全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恒河三角洲,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土地被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地形严重限制了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地方的交通仍依赖效率低下的船只,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
不过,你可能想不到,历史上的孟加拉也曾阔绰过。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莫卧儿帝国曾在此推行土地改革,鼓励垦荒、发展农业。到18世纪,孟加拉已是南亚最富庶的地区,以发达的纺织业和造船业闻名于世。
当地工匠早已掌握植桑、养蚕、缫丝等完整纺织技术,仅在达卡一地,就有超过八万名纺织工人,成为当时全球重要的丝绸产地。造船业更是遥遥领先,16至17世纪间,孟加拉每年造船吨位达到北美殖民地的十倍之多。

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曾估算,1700年左右,孟加拉的GDP占全球总量的4%到5%,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均位居亚洲前列,甚至超过许多欧洲国家。
曾经的富庶与殖民创伤
好景不长。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控孟加拉,原有的经济体系迅速崩溃。1765年,英国人将税率从原来的10%–15%一举提高到惊人的50%,沉重打击了本地产业。
雪上加霜的是,1769年孟加拉爆发史上最严重的大饥荒。面对哀鸿遍野的灾民,东印度公司不仅拒绝赈济,反而照常征税,导致约1000万人死亡——接近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还不够。为扶持英国本土纺织业,殖民当局对孟加拉实施了系统性去工业化政策:一方面对孟加拉输出的手工制品课以重税,另一方面却允许英国商品免税倾销。结果可想而知,大量本地纺织工坊倒闭,无数熟练工匠被迫放弃手艺,转行充当苦力。
在英国统治下,孟加拉经济一落千丈,百业凋敝。1905年,英国推出“孟加拉分省方案”,虽在1911年撤销,却埋下了以宗教划分东西孟加拉的种子。
1947年印巴分治时,穆斯林占多数的东孟加拉成为“东巴基斯坦”,印度教徒为主的西孟加拉则划归印度——同一文化区域被人为割裂。
分治期间,东西孟加拉之间爆发大规模人口迁徙与流血冲突,约300万印度教徒从东巴逃往西孟加拉,70万穆斯林反向流动。混乱中人道灾难频发,经济体系再受重创。
从东巴基斯坦到独立建国
既然同属穆斯林群体,东西巴基斯坦理应亲如一家。然而现实却非如此。从建国之初,西巴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歧视东巴。
人种上,西巴人肤色较浅,自视“更高种姓”;地缘上,西巴是莫卧儿王朝发迹之地,自诩“伊斯兰正统”。这种优越感很快转化为制度性歧视: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强行将乌尔都语定为唯一官方语言,禁止包括泰戈尔诗歌在内的孟加拉语文学,引发东巴强烈不满。
经济上,东巴创造的出口收入大多被西巴截留,本地建设长期被忽视,贫困问题日益加剧。到了1970年大选,孟加拉政党“人民联盟”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理应组阁,却遭西巴强势阻挠。矛盾迅速激化。
1971年3月,西巴军队发动“探照灯行动”,对东巴平民展开系统性屠杀与迫害。宗教领袖甚至公然鼓励士兵强奸印度教妇女,美其名曰“净化血脉”。据不同统计,这场持续九个月的冲突导致30万至300万人丧生,20万至40万名妇女遭性侵,约1000万人逃往印度。
同年12月,在印度武装介入和孟加拉抵抗力量的反击下,西巴军队投降。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终于宣告独立。
现实困境与未来希望
然而,独立并未带来稳定。长年战火严重摧毁了基础设施,农田荒废、饥荒瘟疫接踵而至。1975年,建国不到四年,首任总理穆吉布·拉赫曼在军事政变中遇刺,孟加拉进入长达十五年的军政府时期。政策摇摆、法治薄弱,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直到1990年军政府倒台,孟加拉才逐步恢复文官统治。此后权力在卡莉达·齐亚和谢赫·哈西娜两位女强人之间轮替。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权贵集团壮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去年,执政近二十年的哈西娜政府被民众推翻,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成为新任领导人。人们期待,这将是孟加拉最后一次政变,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终于能走向稳定与发展。
今天的孟加拉,贫富分化触目惊心:贫民窟与富人区往往仅一河之隔,却恍如两个世界。在贫民窟,月收入仅两三百人民币的居民在垃圾与污水间挣扎求生;而富人区的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无异。有意思的是,尽管外部环境脏乱,许多贫民家庭内部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环境治理的缺失与公共意识的薄弱,共同造就了这般景象。

网络上偶尔流传“在孟加拉遭遇艳遇”的故事,背后往往是当地女性试图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无奈。贫穷,依然是这片土地上许多人难以挣脱的枷锁。
说到环境,许多人认为恒河污染主要来自粪便或水葬,其实不然。这些有机物容易被自然分解——英国殖民时期就曾取恒河水作为远洋船只的淡水,因其富含氧气、不易变质。真正的污染源来自现代工业废水,这些无机污染物难以被自然降解。不幸的是,位于恒河最下游的孟加拉,成了印度上游工业废水的最终接纳地。
回顾孟加拉的历史与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挣扎,也是一面镜子。从富庶之地到殖民伤痕,从独立梦想至政局动荡,它的命运始终与地缘、资源和人的选择紧密相连。今天的孟加拉仍在贫困与混乱中寻找出路,但历史的教训与人民的韧性,或许正是它走向未来的最大资本。
希望这个多次多难的国家,终能在伤痕中开出希望之花。
#孟加拉##时事热点头条说##我要上头条##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